2012-05-23 01:03: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在證監會的推動下,以與基金業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取代一直以來的“固定管理費”的制度變革,成為基金行業近期熱議的焦點。“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很可能將因此出現大變。”有業內高管對此評價,基金公司過往以追求規模效應的賺錢模式將不再那么容易。
熱議之下,對于如何公平合理地設計“浮動管理費”條款亦是眾說紛紜。而已經運作近5的年大成優選,是目前A股基金唯一的樣本。
大成優選首創的業績報酬與計提風險準備金制度,對管理人而言,是一項做得好獎勵,做得差懲罰的制度——這與如今討論的 “浮動管理費”核心邏輯不謀而合。
這只5年前成立的創新基金即將在今年7月底到期,轉為交易型開放式(LOF)基金。在其轉型方案中,大成優選刪除掉了這項“特別”的業績報酬條款。但即便如此,這只業內首只引入業績報酬與計提風險準備金制度的基金,5年以來的運作經驗恰是探討 “浮動管理費”的重要樣本。
持有人希望條款延續
“在之前征求意見的時候,作為持有人我們也提過建議希望能延續這個條款(業績報酬)。”某大型券商投資管理部總經理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認為這是一條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設計。”
該券商發行的FOF持有大量大成優選,2010年大成優選因業績優異提計4200萬元業績報酬,2011年從基金業績風險準備金賬戶提計2300萬元彌補虧損,都給該機構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計劃轉型的大成優選最終還是放棄了業績報酬條款,但仍舊保留了風險準備金的制度設計。
對此,大成基金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取消業績報酬條款是因為‘封轉開’后按照開放式基金運作,基金份額每日在變化,如何兼顧公平性、易操作性下合理地設計業績報酬條款是個難點。”
而只保留風險準備金條款,對于基金管理人來說不甚公平,是否導致責任和權利不對等?
大成基金方面也承認,“僅保留風險準備金條款,相對于市場上同類型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費收入相對減少。”不過其同時認為,設置風險準備金條款,是對建立管理人與投資者風險共擔機制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開放式基金制度探索
大成基金表示,由于基金由封閉式轉為開放式后,投資者在不斷進出,在開放式基金運作方式下難以設計出公平、易操作的業績報酬條款,也是目前“浮動管理費”所可能面臨的問題。
“因為(浮動管理費)可能的運作模式,是基金管理人是在一定時期內對比業績與比較基準,來決定下一時期上浮或下浮管理費。因此開放式基金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被收費的持有人,還是不是原來的持有人?”有機構投資者提出此疑問。
事實上,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有基金公司正在設計的具有浮動管理費條款的新產品,也是具有封閉期的產品。
同時,大成優選所開創的業績風險準備金機制也將被推廣。據媒體報道,監管層將要求在基金公司目前的風險準備金外設立業績風險準備金,按照管理費的一定比例提取,當基金年度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時,基金公司可以提取一定數量的業績風險準備金返還給基金資產,以彌補持有人的損失。
另一方面,對于管理費浮動的“度”也是管理層關注的問題。監管層人士表示,管理層在考慮基金管理費與基金業績掛鉤的同時,為了防止基金公司“賭”業績,強調對管理費浮動幅度要“適當”。
事實上這在大成優選設計的過程中亦遇到這個問題。“業績報酬與業績風險準備金設計難點在于觸發條件的設計以及提取 (或補償)水平,即分別以何種業績比較基準作為提取業績報酬或以業績風險準備金補償投資者的標準,以及提取業績報酬或業績風險準備金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從而實現權利與義務的均衡。”大成基金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最終,在大成優選在之前的設計條款中規定:大成優選可提取的業績報酬提取比率為10%,而且基金可提取業績報酬的收益率不得低于6%,且需為“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同期增長率”和“同期可比的全部基金資產凈值加權平均凈值增長率上浮5%”二者中的最大值。與此同時,基金管理人單獨設立專門的業績風險準備金賬戶,從已提取的上一月基金管理費中計提10%作為業績風險準備金,每月劃入業績風險準備金賬戶,用于彌補結算期基金凈值落后業績比較基準時5%時的虧損。
激勵與業績相關性不足
浮動管理費制度的設計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基金管理人的積極性,對基金業績帶來正向影響?這個問題仍然待解。
資料顯示,從大成優選運作5年至今,累計凈值為0.884元,這意味著最初的投資者仍處于以虧損狀態。而從其2008年至2011年四個完整年度的業績表現看,其2008年和2011年業績虧損嚴重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后四分之一,而其2009年和2010年度則表現優異,處于同類產品業績的前四分之一。
“大成優選作為單一樣本,目前無法評判其業績表現與激勵制度的設計的相關性。”德盛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江賽春表示。
研究者對于大成優選業績表現仍主要歸因于基金經理投資風格。“最近一兩年來業績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該基金集中配置太多食品飲料等消費類品種,同時操作上行業輪動表現不明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