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3 01:04:08
自5月8日建“市”以來,河南濮陽縣慶祖鎮(zhèn)西辛莊吸引了來自四川山西安徽湖南以及新疆等地的考察團隊。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澤民 河南濮陽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李澤民 河南濮陽攝影報道
掛牌十余天后,原本彌漫在李連成心頭的忐忑才逐漸消散。
自5月8日建“市”以來,河南濮陽縣慶祖鎮(zhèn)西辛莊已在短短的時間內,吸引了來自四川、山西、安徽、湖南以及新疆等多地的考察團隊。
這一天,河南省委組織部一行坐在西辛莊村村委會議室,在桌子的另一側,61歲的村書記李連成講述西辛莊籌建“村級市”的想法。而在村委會前的廣場上,來自河南滎陽城關鄉(xiāng)石板溝村的村委成員,第二次前來“取經”,此刻正在等待跟李連成見面。
盡管當地民政部門對西辛莊村私自建“市”的驚人之舉表示反對,認為其提法不規(guī)范,但十余天來,多部門、多地方領導的登門考察,使李連成吃下定心丸。
“讓農民過上市民的生活”,這是李連成的樸素愿景,正因此,李也認為,只有通過“農村城鎮(zhèn)化、農業(yè)工業(yè)化、農村現代化”這“三化”才能使目標得以實現。而在李連成看來,促使“三化”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就是“村級市”的建立。
“村級市”,這是“投到現有規(guī)則體系里的一顆炸彈”,河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耿明齋如此認為。
輿論熱議還在持續(xù),而括弧里頭有個“籌”字的西辛莊市已在按照原有的步履向前,只不過擺在這個 “村級市”面前的生意經,尚有多重的羈絆。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實地調查,當地發(fā)展所面臨的土地掣肘,業(yè)已成為西辛莊繞不過去的坎,通過建“市”達到的聚合之力騰出更多土地,亦成為建“市”的歸因所在。
小村莊的大事情
如今,濮陽縣慶祖鎮(zhèn)西辛莊市(籌)的牌子,還依舊掛在西辛莊村委會的門口。
西辛莊村委委員李連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建立“村級市”的想法,李連成已經醞釀了一年多,現在提出的原因是認為時機已經成熟。
其實,早在今年全國 “兩會”期間,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連成便對外宣稱,要把西辛莊村建成中國首個“村級市”,此言一出,爭議四起。
贊揚者有之。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指出,所謂“村級市”,本質上是一個“村民經濟共同體”,它符合小城市、小城鎮(zhèn)優(yōu)先的現代化戰(zhàn)略;但反對者也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教授、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在微博上公開指出,“這不叫改革,這是瞎胡鬧。”
對于這樣的反對聲音,李連成并不認可,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概念和內容是兩回事,我們這個“村級市”首先沒有公務員,另外不設行政機關。
為了建“市”獲得一定的學理支持,早在4月18日,李連成就請來了河南省社科領域內的專家和一些高校學者,專門針對此召開了一場新型城鎮(zhèn)化的研討會。
當天,李連成當著眾位專家的面,指出建“市”是根據西辛莊村的變化提出來的,隨后他對西辛莊村進行了現實和往昔的比較。
據悉,西辛莊村共有680口人,172戶人家。耕地只有970畝,企業(yè)20家。在西辛莊務工的人數接近9000人,去年人均收入達到了26000元。“西辛莊村過去比較窮,在土地改革的時候,西辛莊村每家每戶都是貧農,連一戶中農都沒有。在生產隊時代,我們村的土地每一口人分糧食沒超過200斤。”李說。
上世紀80年代,濮陽市剛剛成立,中原油田在濮陽市大規(guī)模開發(fā),當時蔬菜比較緊缺,李連成抓住這個機遇自己建了三個蔬菜大棚。
此后,濮陽號召全市開展蔬菜大棚,“搞的多了,西辛莊人就沒法搞了。”于是李連成在2004年開始招商引資,又隨后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根據他的介紹,現在的西辛莊村已有企業(yè)30多家,年產值10多億元。
另外,如今的西辛莊已經建起敬老院、醫(yī)院,整個村莊有著完善的下水管網和太陽能路燈。
已有的成績堅定了李連成建“市”的信心,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再差的“市”也比農村好,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之后,掛牌提上日程。
而對于西辛莊的村民而言,他們并未因建“市”而雀躍,一位李姓村民告訴記者,雖然這是小村莊的大事情,但不管叫不叫“市”,只要生活富裕就好。
“小鳥經濟”的出路
李連成談得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展望,對于招商引資,他并不多言。
河南滎陽城關鄉(xiāng)石板溝村五位村委成員二度來到西辛莊,他們最大的希望是李連成能介紹一些過去招商引資的經驗。石板溝村最年輕的村委委員張晏淼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村沒有一家企業(yè),傳統(tǒng)農業(yè)效益不佳,我們也很想引進企業(yè)。”
然而,當天與李連成見面后,他們并未獲得招商引資的經驗,村委會委員最后希望李連成能夠前往石板溝做一次講演,李給出的答案是,需要向有關組織部門申請。
一組關于西辛莊村招商引資的公開數據顯示,去年該村產值十多億元,利稅1.2億元,人均收入2.6萬元,解決就業(yè)人口9000多人。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西辛莊村現有的30家多企業(yè)中,除了少數幾家是當地村民所有的股份制企業(yè)外,其余的企業(yè)與西辛莊僅是租賃土地關系。村里僅有的集體企業(yè)——醫(yī)院和賓館目前也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
實際上,西辛莊村廉價的土地租金是吸引外來企業(yè)的主要動力,另外這里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也是促成西辛莊村招商引資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西辛莊村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被用于租賃,租賃費用通過糧食價值加以抵算,每年每畝生產1500斤糧食,折合目前市價每畝收入不超過2000元。
而坐擁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使得更多企業(yè)選擇在此落戶。早在數年前,濮陽地區(qū)就成為國內第二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基地,該市下轄的各縣區(qū)及周邊地區(qū)有著數十座天然氣加氣站,完全解決了居民生活用氣所需。西辛莊村通上天然氣已有多年,這也成為了李連成給予本村福利的一個來源,每人每月可以免費使用7度電和7方天然氣。
來自浙江臨安的呂建良說,投資西辛莊村首先是看中了這里獨特的天然氣資源優(yōu)勢,其次是一路綠燈的政策支持。江蘇鎮(zhèn)江震東電光源公司已投資1.2億元在西辛莊建廠,分公司副總經理董軍海同樣認為,在此建廠的優(yōu)勢有兩個:一是人力成本,二是天然氣。
但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實地調研后認為,現在西辛莊的企業(yè)總體上是以天然氣的廉價供應為支撐的,西辛莊村人真正擁有自主產權的企業(yè)還比較少,規(guī)模也小。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濮陽市想在西辛莊村規(guī)劃建設一個食品工業(yè)園區(qū)。
對于這樣的規(guī)劃和設想,劉道興建議西辛莊要正視現在的產業(yè),重視已有的項目,要把現有產業(yè)的繼續(xù)保持和發(fā)展跟新建工業(yè)園區(qū)的關系厘清。在他看來,西辛莊的工業(yè)經濟可以被概括為小鳥經濟,意即“飛到哪里,哪里適應了就落到哪里,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它就起來飛走了,這是講經濟的脆弱性。”
劉道興建議,“如果有的地方天然氣價格比這里還低,那他(企業(yè))可能拉起設備就走了,所以說你們(西辛莊)一定要悉心呵護,千萬不要讓現在聚起來的企業(yè)飛走了。”
糾葛土地賬本
李連成挑戰(zhàn)現行行政體制的建“市”舉動,被其賦予了兩層意義,除了圓農民城市夢之外,就是騰挪出更多土地。
據了解,現在的西辛莊村已經所剩土地不多了,之前的土地租賃給了工廠。對土地的渴望已成西辛莊村下一步發(fā)展的首要的現實性考慮。而建“市”后,周遭15個村的村民,開始自發(fā)性地向“西辛莊市”靠攏,已有多個村的村民以摁手印的方式,表達了“加盟”的意愿。
魏榆林頭村村委會干部魏丁書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村子大約有80%的村民已經摁過手印,要求共同加入“西辛莊市”,也想成為市民。
根據李連成向記者提供的說法,假以時日,這15個村子全部加入西辛莊 “市”,那時至少可以整合2000畝的土地資源。
更名后的西辛莊,行政上依舊歸現在的慶祖鎮(zhèn)管理,騰出的2000多畝耕地可以用來建設企業(yè),通過土地流轉或將在未來成立農業(yè)生產公司等。
站在西辛莊市的規(guī)劃圖前,李連成說,未來西辛莊“市”中心是個大廣場,周邊全是兩層樓的建筑,正中間是四棟13層的高樓,這些目前已經設計動工。
但對于大社區(qū)規(guī)劃,也有社科專家指出,西辛莊在建“市”和建大社區(qū)規(guī)劃問題上,既要有超前思維、科學規(guī)劃,又要量力而行,從實際出發(fā)。
劉道興不太贊成在西辛莊孤零零地建幾座高樓,不僅成本太高,而且太扎眼,也和慶祖鎮(zhèn)不太適應。從發(fā)展方面看,西辛莊現在還比較貧窮。在他看來,西辛莊建“市”實際上可以概括成:用城市的辦法來解決農村問題。
耿明齋提出的疑問是,在將來土地資源的分享方面,15個村子并過來后,新村在什么地方建,騰出來的土地權屬如何界定,價格怎么計算,這些都需要厘清。
顯然,李連成對此并未做過多考慮。李只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型城鎮(zhèn)化的出路只有通過土地才能解決,沒有充足的土地作為發(fā)展的支撐,這樣的城鎮(zhèn)化會走彎路。
新型城鎮(zhèn)化路徑
農村+村委+企業(yè),這是西辛莊市土地流轉的典型模式,而在濮陽,“園區(qū)+合作”、“轉包”、“土地互換”等多類型的土地流轉正在發(fā)生。
今年2月,濮陽市委農辦農村經濟科科長許來軍指出,現在農民收入提高幅度小,其表面的原因是農產品價格不高;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偏小。
李連成也認識到,農業(yè)在土地上的效益不高,村里的年輕一代不愿種地,實現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但合并土地之后該怎樣確定權屬,他并不知曉。
許來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讓農民將原來承包的土地轉手再包出去,僅憑轉包時手中的一紙合同,能不能保障農民自身的權益?他心里沒底。
據了解,今年濮陽市因土地承包引起的農民上訪案例就有10余起。許認為,現在的農村土地流轉還處在一個靠自發(fā)、少平臺、不規(guī)范的階段。具體表現為“五多五少”,即:對土地流轉的主體、性質理解不透的多,完全清楚的少;自行流轉多,報批準、報備案的少,申請變更登記的更少;流轉過程中的口頭協(xié)議多,書面協(xié)議少;約定不明確的多,約定明確的少;書面協(xié)議內容不規(guī)范的多,規(guī)范的少等。
土地流轉起點低、規(guī)模小,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期望大、顧慮多,流轉行為的欠規(guī)范、管理差,諸如此類的癥結,在許來軍看來已經或多或少影響著新型城鎮(zhèn)化的建設。
處于建“市”爭議中的西辛莊,在劉道興看來,此市為市場之“市”,而非市長之“市”,因此土地怎么流轉、房子如何買賣等都要通過市場進行。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李連成對這些尚沒有形成具體的思路,雖然他認為土地流轉是新型城鎮(zhèn)化最主要的出路。
對于新型城鎮(zhèn)化的路徑問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李曉峰教授給出了兩條建議:一要進城,二要造城,要成為城市一員就只有這兩條路走。“過去城市化更多的是想進城,而現在我們顛覆了這樣的思路,城市化需要自己造城,要想讓西辛莊的百姓都能夠享受城市的生活,進城這條路走不通。”他說。
李曉峰解釋,“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進城,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進城,更不是所有人進城以后都可以在這個城市生存和生活下來,所以在這種條件之下,我們需要造城。”
被村民揶揄為“李市長、括號籌”的李連成,今年將會全部拆除全村僅僅使用了9年的數十棟二層樓房,他的夢想是在豫北平原的小村莊拔地建設四棟高樓。
·記者手記
李連成的生產力
從未念過書的李連成,在其花甲之年常說的三個字是:生產力。
采訪結束,這位當下陷入輿論焦點的村委書記,送給記者的最后一句話是:宣傳也是生產力。末了,依舊是他那副招牌式的微笑。
當國內第一個“村級市”在李連成所治下的西辛莊村橫空誕生之時,蜚短流長,而他淡然一笑,雙手一攤:批評也是生產力。
執(zhí)掌村委書記21年,成就了一個豫北黃河灘區(qū)小村的野心,也引得全國各地的考察團隊接踵而至,他又說,典型也是生產力。
自視為有著清醒頭腦的這位老人,面對一屋子的“取經”者,嘗試著給自己潑點冷水,“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個時候我要謙虛。”
坐在那副西辛莊村未來的規(guī)劃鳥瞰圖前,他提高聲調,認為其所理解的科學就是將復雜變簡單,文明就是懂事,道德就是吃虧云云。
說到暢快之處,桌子被他拍得啪啪作響,間或站立起來,向上揚起手臂,然后重重向下,“我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問心無愧。”
兩側的聽眾喑啞無聲,側仰著脖子,聽著李連成講述西辛莊的傳奇:該村擁有企業(yè)30多家,年產值已達數十億元,人均年收入超2萬余元,全村擁有汽車30多輛。
會場外,那個被民政部門并未承認的“村級市”牌匾,還在“執(zhí)拗”地掛著,前來與此合影的人們來了一撥,又是一撥。
廣場外面,一個巨大的臥石上刻著這位書記默奉的圭臬:當干部就應該能吃虧。九個大字,寫得工工整整,亦如初識漢字的孩童所為。
村委大樓二層的榮譽室掛著《西辛莊大事記》,其中一條是:“2001年7月1日,李連成開始學習認字寫字,濮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新杰指導。”
如今,尚能看懂報紙的他,對建“市”之后撲面而來的聲音頗為在乎,其中社科院教授于建嶸所言“瞎胡鬧”的批評,尤讓他難安。
心有塊壘,不吐不快,采訪當天面對一撥考察團,李連成認為,盡管批評也是生產力,但也有批評錯的時候。
他的愿望之一,就是希望這位社科院的農村問題研究教授,實地前來西辛莊看看,通過考察消弭認知上的不統(tǒng)一。
而就當地村民而言,對于這位村委書記的建市狂想,他們沒有不去支持的理由,城鎮(zhèn)化帶來的利好,已是有目共睹。
村級市,這一被社科專家稱之為挑戰(zhàn)性課題的創(chuàng)新舉措,成立十余天來,李連成已嘗到了甜頭,他已接到了很多企業(yè)意欲拋來的橄欖枝。
中午時分,坐在偌大的會議室內,有些疲憊的他向記者坦言,建市的目的就是為了招商引資,最終使得農村走上“三化”協(xié)調發(fā)展之路。
他轉過身來,指著墻上的遠景規(guī)劃,四棟13層的高樓被周邊的小別墅圍著,騰挪出來的土地上準備建立更多的企業(yè)。
村民現在住著的二層洋房預計今年年底就會全部拆除,明年,新的規(guī)劃正式實施,他說,西辛莊村將再度實現新的跨越。
采訪末尾,他指著桌子上空蕩蕩的礦泉水瓶,略有感慨,“這些都是省里來的考察團自帶的水,村里從不提供,吃喝招待方面的支出為零。”
走在村中,一條紅色的橫幅闖入視野:努力實現三化協(xié)調發(fā)展,圓我們農村農民城市夢。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部分模式
南海模式
1992年,廣東南海市開始試行土地股份制,即以行政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將集體財產及集體土地折成股份集中起來組建股份合作組織,然后由股份合作組織直接出租土地或修建廠房再出租,由本村農民分享土地非農化的增值收益。
溫州模式
土地轉包模式的代表,方式包括“招投標式轉包”、“中轉站式轉包”和“中介機構合同轉包”等三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