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9 01:14:0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北京
劃撥部分國有產權進入社保基金——盡管這是一個已經討論了十余年的話題,但在當下養老金入市的背景下,還是引起了極大關注。
5月27日,在上海舉辦的“國際金融論壇”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呼吁,把國有銀行一部分過高的國家股比例轉給社保基金,以增加社保基金規模。
這已是戴相龍連日來就此問題第二次作出類似表述。兩天前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他公開建議將部分國家控股比例過高的上市中央企業的股權劃撥給全國社保基金。
這一聲音,不謀而合也得到了央企大管家——國資委的呼應。據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透露,目前正在探索從國有產權里面劃出一部分進入社保基金。
中國人民大學社保研究所所長李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劃撥國有產權進入社保基金已經形成一個共識,無論這部分基金在哪,都屬于公共資產,只不過換個管家而已。
基金存量逐年加碼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早期謀求做實個人賬戶的時候,多地就考慮過劃撥國有產權這條渠道。而在國際上,也有多個國家實施過此類辦法,譬如匈牙利就將部分國有股權劃撥到一個由工會控制的養老基金中。
2001年,《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實施,這成為此后多年充實全國社保基金一個穩定的渠道。
一直到2009年6月,《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中將“減持”改為“轉持”,要求凡在境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國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將首次公開發行時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轉由社保基金持有,社保基金對轉持股份承繼原國有股東的禁售期義務。
根據戴相龍的說法,自2009年6月國有股轉持政策出臺至2011年底,共實現境內國有股追溯轉持74億股,發行市值554億元。這已是社保基金“存量”的一個重要部分,尤其在社保基金現有規模與養老基金收支缺口相差甚遠的現實下,加大國有股權劃撥力度顯得非常適宜。
除此之外,戴相龍在25日還指出,未來還要完善上市國有股劃撥制度,同時進一步落實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充實全國社保基金政策。
基金擴容渠道多元
有測算表明,到“十二五”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會突破2億人,屆時養老保障支出壓力較大。到2030年老齡化高峰時,支付壓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由于社保基金成立較晚,資金積累也比較有限。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現在多個地方都表示養老金存在嚴重缺口。
戴相龍認為,要實現中國養老基金中長期收支平衡,需要著重解決好一些關鍵問題。首先,急需明確“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制度的具體要求;二是認真測算養老保險基金中長期收支缺口;三是促進養老金投資運營,實現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根據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養老基金管理運營的趨勢,他提出要“保持對固定收益產品和證券投資比例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資產配置,加大另類投資”。藉此,在上海舉辦的論壇上,戴相龍表示現在國有股持股比例偏高,他的想法是降低至51%,然后將過高的比例轉給社保基金。
李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社保基金是按照早先國外建立石油儲備基金的思路建立,現在既需要在存量上尋求基金的擴容,又要在增量上著手。
充實比例或會受限
李保民認為,劃撥國有產權的方法對多元化有益。通過社保基金投資央企、投資國有企業,以此來發展實體經濟,意義非常重大。長期以來,國有資本在存量結構上并不合理,尤其是國資布局分散、戰線過長,影響了國企的競爭力。對此有專家指出,國家將原先用于投資的國有資本收益用于補充社會保障基金,減少國有企業投資,有利于優化國有資本布局。
不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有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陳少強分析,地方國有資本經營收益補充社保基金難度較大。他在相關研究中指出,把地方國有資本收益納入中央層面的社保基金,相當于中央政府對地方進行第二次體制調整,這顯然與現行制度相悖。
另一方面,陳少強認為,國有資本經營收益補充社保基金的比例將受限,因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性質決定支出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據了解,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在性質上有很大差別,后者強調公共性,主要用于民生,而前者主要是經營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