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個股聚焦

每經網首頁 > 個股聚焦 > 正文

中國汽研:國內領先汽車工程技術服務商和高科技產品集成供應商

2012-05-30 01:03:37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申購代碼780965)于近期發布的招股意向書,正式啟動發行上市工作。本次中國汽研首次公開擬發行不超過1.92億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9.96%。本次發行采用網下向配售對象詢價配售與網上資金申購發行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網下發行9600萬股,占本次發行數量的50%;網上發行數量為本次發行總量減去網下最終發行量。

本次中國汽研募集資金將投資于汽車技術研發與測試基地建設項目,提高公司在汽車產品設計、節能排放、NVH、EMC、主被動安全、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子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科技攻關和創新能力,項目總投資11.1億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新建汽車噪聲振動和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電磁兼容(EMC)試驗室、發動機環境模擬排放試驗室,改擴建汽車產品研發中心等。

此次發行上市將大大加快公司實現建設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科技創新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汽車工程技術服務商和高科技產品集成供應商的戰略目標。

根據發行日程安排,中國汽研于5月29日公告發行價格區間,將于2012年5月30日實施網上申購,定價公告刊登日為6月1日,發行結束后將盡快申請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多元業務助力公司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中國汽研為原重慶汽車研究所,是1965年經原國家科委和原第一機械工業部批準設立的國家一類科研院所。2007年11月,更名為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2007年12月,改制成為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11月,整體變更為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汽研在2009、2010年及2011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77億元、21.57億元和19.4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523萬元、1.39億元和2.1億元。其中,2011年,每股收益0.45元。中國汽研的控股股東為央企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發行前直接持有中國汽研院95%股權,并通過全資子公司中機公司、中技公司和通用咨詢合計持有另外5%的股份。因此,通用技術集團為中國汽研院實際控制人。通用技術集團為1998年3月國務院批準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之一。

中國汽研長期致力于科技創新并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依托本公司組建了“國家燃氣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汽車噪聲振動和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替代燃料汽車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國家機動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重慶)”,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以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是我國汽車工業的產品開發、試驗研究、測試評價等技術服務的重要基地。經過40多年發展,中國汽研擁有較強汽車技術研發能力、一流試驗及檢測設備和較高的行業知名度,其業務范圍涉及各類汽車產品的研發、試驗研究、質量監督檢驗和技術服務;特種汽車、燃氣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汽車試驗設備、軌道交通轉向架等的研究開發及生產銷售。

由于具備較完整的、協同發展的業務鏈,多年來中國汽研業務持續穩步增長,在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燃氣汽車、汽車試驗設備等方面形成了擁有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及系統集成開發能力;在汽車整車、電動汽車、節能與排放、零部件、碰撞安全、NVH、EMC等方面形成了較高的測試評價能力及工程咨詢服務能力;在專用汽車、汽車燃氣系統及其關鍵零部件、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

作為一家由國家級科研院所轉制設立的股份公司,中國汽研主要從事汽車領域技術服務業務和產業化制造兩大塊業務,而本次中國汽研上市的業務,則分別是技術服務 (含研發與咨詢、檢測和評價)、專用汽車業務、軌道交通核心零部件和汽車燃氣系統研發制造四個主營業務板塊。

技術服務板塊為主要利潤貢獻者

從中國汽研披露的數據來看,技術服務板塊近三年的毛利分別為8192.95萬元、12614.85萬元及18145.52萬元,占毛利總額的比例保持在50%以上,可以說,該板塊是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公司技術服務業務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態勢。

由于汽車產品研發及咨詢行業在國內屬于多學科交叉的高新技術行業,而汽車測試評價行業是我國汽車產業的一個伴生行業,與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高速發展,也帶動了汽車測試評價行業的發展。同時,國內汽車產品研發及咨詢各類機構均沒有在國內市場形成壟斷格局,因此,國內汽車產品研發及咨詢服務市場相對較為分散。

中國汽研由于擁有四十多年的開展汽車產品研發咨詢、測試評價業務的歷史,技術經驗積累深厚,具有向整車及零部件企業提供從產品規劃、結構工程設計、開發驗證的全過程的綜合服務能力。

此外,中國汽研擁有完善的各類汽車試驗設施和多年來獨立第三方的公共服務效應,已成為多家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主要測試研發基地。資料顯示,中國汽研擁有的八大研發平臺(三個為國家級平臺),已獲得四部委檢測授權,在整車、零部件、節能排放、碰撞安全、噪聲振動舒適性(NVH)、燃氣汽車等技術研發和檢測方面具有優勢,在國內燃氣汽車系統市場尤其是客車配套市場占有率位居前列,是我國汽車工業公共技術服務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

汽車工程技術服務商和高科技產品的集成供應商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服務業務一直是中國汽研的主要業務,也是公司利潤的主要貢獻者。在從此次的募集資金投向來看,公司將11億資金投入汽車技術研發與測試基地項目,也印證了公司對該業務板塊的重視。

中國汽研的單軌交通和汽車燃氣系統板塊,則是公司富有發展前景的兩大業務板塊。中國汽研的全資子公司凱瑞傳動,是以研發、生產和銷售城市軌道交通車輛轉向架關鍵零部件為主導的專業公司,已成功研發出跨座式單軌列車減速傳動齒輪箱、基礎制動裝置、導向及穩定裝置、走行輪組件、輪胎氣壓檢測裝置等關鍵零部件產品,填補了國內單軌產品領域的空白,實現進口替代。

另外,在燃氣汽車業務上,中國汽研的子公司鼎輝燃氣、北京朗第倫索汽車燃氣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朗第倫索)、上海依相燃氣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依相燃氣)等3家企業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近85%。

技術積累+核心競爭力成就行業影響力及市場公信力

中國汽研作為一個具有四十多年歷史的國家級科研院所轉制設立的股份公司,同時也是我國汽車工業的產品開發、試驗研究、測試評價等技術服務的重要基地,公司自成立以來,曾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三次汽車重大技術引進及國產化工作,協助我國政府部門組織相關企業完成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貝利埃重型汽車、80年代初期奧地利斯太爾重型汽車和80年代末期日本五十鈴輕型汽車的技術引進和國產化工作,為汽車行業開發了300多個車型、30多種發動機、100多種零部件總成、70多種新材料新工藝,累計完成了1000多項研究開發項目和科研課題,完成269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和技術經濟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省部級獎勵153項,“燃氣汽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開發及產業化”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長期的發展為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術,形成了較強的核心競爭力。

2009~2010年期間,中國汽研共承擔科研課題51項,其中國家級科研課題32項;負責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汽車行業標準45項;獲得行業和省市級科技成果獎7項,獲得授權專利29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獲得軟件著作權16項。

由于中國汽研長期致力于汽車行業戰略研究、規劃制定、標準起草等工作,為國家主持了三次重大汽車技術引進,牽頭承擔了多項重大裝備開發和聯合設計。作為國家級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中國汽研擁有一流的研究開發及測試評價設施、人才隊伍及較高的組織管理水平,為企業提供了大量技術咨詢、產品研發、測試評價服務,是行業的重要技術咨詢和服務機構,為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而形成了較高的行業影響力及市場公信力。

穩定的客戶群體和市場份額發展戰略規劃清晰明確

中國汽研長期以來秉承“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經營理念,與有關大學、科研院所以及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學會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為長安、江鈴、奇瑞、中國重汽、陜汽、上汽依維柯紅巖、濰柴、玉柴等客戶提供了長期優質的服務,獲得了客戶的信賴,擁有相對穩定的客戶群和市場份額,從而可以保證公司隨著我國汽車行業市場的發展持續穩定地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汽研還培養和聚集了一支專業門類全、年齡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員工隊伍。目前,公司中擁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部級專家和學術帶頭人4人。由于公司管理團隊長期穩定,且擁有豐富的行業工作經驗和企業管理經驗,因此,確保了公司的有效運營。

公司制訂并嚴格執行了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規劃,按照“優先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業務,大力積極發展測試評價業務,統籌穩健發展科技成果產業化業務”的發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間將更加注重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培育,更加注重技術服務質量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高新技術科技成果的開發和產業化,更加注重市場開拓和市場營銷,更加注重投入產出和發展的質量及效益,使中國汽研發展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發展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汽車工程技術服務商和高科技產品集成供應商,為我國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應有的技術支撐作用和科技引領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