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6-06 16:00:03
正在運營的平價菜店中,多數都在賠本賺吆喝,覆蓋面小、供應不足、經營成本太高等問題讓這種新的經營模式步履維艱。如何讓這種調節市場價格的“應急方式”成為穩價惠民的長期措施?
高企的蔬菜價格頻頻刺激百姓承受底線之時,南京、成都、海口等城市出現了不少提供新鮮、低價蔬菜的平價菜店。
記者調查了解,正在運營的平價菜店中,多數都在賠本賺吆喝,覆蓋面小、供應不足、經營成本太高等問題讓這種新的經營模式步履維艱。如何讓這種調節市場價格的“應急方式”成為穩價惠民的長期措施?近日,記者就平價菜店的發展狀況展開調查。
少數人的福利
自去年10月海口第一家平價菜店開業以來,這一經營模式在海口一時風生水起,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冒出十余家,而且多家運營商稱要在近幾個月增開數十家門店。
2011年10月海南羅牛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辦海口第一家平價菜店以來,海口目前已有羅牛山、海南中平聯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海口騎樓小吃街等多家企業投資運營的連鎖平價菜店19家。
海南中平聯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胡建忠向記者表示,平價菜店運營商都有專供的蔬菜基地,可以實現產銷結合,提供新鮮、低價的蔬菜,把流通環節的利潤讓出一部分給消費者,價格比普通農貿市場便宜5%-10%,部分蔬菜價格比農貿市場便宜30%。
記者在位于海口市五指山路的一家平價菜店看到,大部分家常菜比附近市場便宜。當日在市場上賣10元一斤的大蔥,這里只要7元錢。上午十點左右,前來買菜的市民還是絡繹不絕。據店里負責人鄭品麗介紹,物價局根據菜市場的銷售價格給平價菜店提供指導價,一般比市場平均價便宜10%左右。農業部門還對平價菜店內的蔬菜進行專門抽檢,以保證市民在這里買到的菜不僅便宜,而且放心。
然而,相對于海口市近100萬的城鎮人口,19家平價店只能是少數人的福利。
雖然平價菜店有著迅速擴張的計劃,但是門店的蔬菜供應量仍難解市場需求之渴。據業內人士透露,海口市每天蔬菜銷售量為1200噸,受門店規模和供應渠道限制,平價菜店銷售的蔬菜不到40噸,對老百姓菜籃子的影響微乎其微。
多數平價菜店賠本賺吆喝
面對市民旺盛的需求,很多開業時被寄予厚望的平價菜店卻在眾目睽睽之下陷入經營困境,南京首家平價菜店表示自己“不賺不虧”勉強維持,海口的眾多平價菜店更是在賠本賺吆喝。
鄭品麗說,平價菜店蔬菜的零售價要比農貿市場低。進入夏季,高溫使海南蔬菜產量下降,他們不得不去批發市場和菜販子搶菜。“這樣一來,原本平價菜店能夠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的優勢就沒有了。”
鄭品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自己的門店一個月銷售額在10萬元左右,利潤不足10%,但是每月給工人開工資就要一萬元。“每個月還要8500元的房租和3000元的電費,根本入不敷出,我現在給部分工人只排半個月的班,這樣可以少發點工資。”胡建忠也承認,盡管旗下的5家門店日銷售額都在萬元左右,但并沒有什么利潤。“每個門店光投資需要50萬元到100萬元,一兩年內不考慮收回成本,現在以聚人氣、打造品牌和信譽度為主。”
胡建忠說,海口平價菜店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店少、菜缺、配送中心小”。“降低流通環節的成本要解決整車調運的問題,但目前門店分布和蔬菜需求量小都讓調運配送成本偏高。”
為了解決蔬菜零售利潤低的問題,不少平價菜店的經營者開始從事“多樣化經營”,把水果、肉蛋副食甚至地方特產擺上柜臺,以平價蔬菜吸引顧客,帶動其它產品銷售。
轉變思路才能走出困境
業內人士認為,平價菜店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人力成本和蔬菜供應量不足。在日前召開的海口市穩定蔬菜價格座談會上,多家平價菜店運營商表示會加大蔬菜基地建設,加大供應。
胡建忠說,海南省發改委已經批準了中平聯農28000畝瓜菜保障性生產基地項目,準備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內建設200家連鎖店。這200家門店的總銷售量將達到每天400噸,占海口市總需求的三分之一。“只有上了規模,普通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平價蔬菜。”
國家大中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崇光認為,推廣平價菜店是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是在蔬菜價格非正常波動的情況下進行的救急行為,對價格的短期限制并不能長期改變市場供求關系。政府除了在運營上給予適當補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蔬菜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有供應跟上去了,平價菜店才有繼續下去的可能。”
專家還認為,平價菜店規模和數量再擴大,如果按照現在的經營模式還將面臨資金周轉方面的難題。轉變經營思路,實現多元化經營是平價菜店走出困境的關鍵。
胡建忠說,首先要承認平價菜店是惠民工程,和普通商業模式相比,沒有什么利潤可言。從事平價菜店運營的企業要想盈利,必須在保證平價蔬菜供應的基礎上實行多元化經營,為市民提供多層次的產品,在高附加值的產品上創造利潤。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