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首鋼長鋼長期超標排污 被勒令限期治理

2012-06-14 01:25:33

山西省環保廳對首鋼長治等3家長期超標排污企業實施限期治理,然而在鋼鐵行業已經步入全面虧損的背景下,本已不賺錢的國內鋼企又能拿出多少錢專門治理污染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北京

眼下的國內鋼企,不僅要拿出精力應對疲軟的鋼市,還得專門拿出資金治理環保。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鋼長鋼)就遇到這樣的事。

6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山西省環保廳獲悉,日前,山西省環保廳對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華電大同第一熱電廠有限公司、山西合成橡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施限期治理,理由是3家企業長期超標排污。

值得關注的是,在鋼鐵行業已經步入全面虧損的背景下,本已不賺錢的國內鋼企又能拿出多少錢專門治理污染呢?

首鋼長鋼等3企業被限期治理

1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關于對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實施限期治理的通知》(晉環發2012【222號】)稱,據山西省環境監控中心監控平臺顯示,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1號、2號豎爐未配套建設環保設施,排放的二氧化硫2011年連續3個季度超標排放,今年4月1日~24日連續超標排放。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2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13條規定。

為此,山西省環保廳決定對首鋼長鋼實施限期治理。具體為,首鋼長治鋼鐵要按山西省有關要求淘汰舊廠區2×420立方米高爐、1×402立方米高爐和3×21噸轉爐,以及與其配套的原料配套設施1號、2號豎爐。

據悉,如有許可暫不淘汰,則應于2012年6月15日前制定確保煙氣達標排放方案,經省環保廳同意后實施,2012年9月30日完成治理;治理期間限制生產規模,限制廢氣排放;完成后及時申報省環保廳驗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被一同實施限期治理的還有華電大同第一熱電廠有限公司和山西合成橡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兩家企業。前者是因為燃煤鍋爐配套的煙氣脫硫設施老化、工藝落后,經煙囪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硫今年一直超標排放;后者則是因其1號、2號煙囪排放的二氧化硫,今年4月1日~24日連續超標排放。

此前,山西省環保廳曾對2012年第一季度重點企業超標情況進行了通報,30家企業因廢氣廢水超標排污不僅受到經濟罰款,污染企業的“綠色信貸”也將受影響。山西省環保廳的通報顯示,山西全省重點監控企業446家,超標排放企業30家,平均達標率93.2%。其中,廢氣超標排放企業14家,共19個排放口;廢水超標排放企業11家,共13個排放口;污水處理廠5家,共5個排放口。

企業虧損能拿多少錢用來環保?

據悉,長治市環保局、大同市環保局將負責監督上述3家企業的執行決定。而根據上述通知,包括首鋼長鋼在內的3家企業逾期完不成治理或治理不達標,山西省環保廳將建議省政府決定,今年10月1日開始停產治理。

當日,山西省環保廳污防處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因為自己不是經辦人對限期治理的具體進展并不清楚。但他也向記者證實,首鋼長鋼的確存在經常超標的情況,所以才要處理。

在外界看來,對于國企而言,環保部門的處罰力度太低,起到的僅是隔靴搔癢的警示作用,企業違法成本很低。此外,礙于國企身份,環保整治并不像對待私企的力度明顯。

對于停產治理的可能性,《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試圖撥打首鋼長鋼官網公布的電話,其后證實為空號,而記者雖撥通了其質量監督站電話及銷售電話,但對方均無法提供正確的總機號碼。此外,首鋼長鋼信息中心人士以 “問題不屬于本部門負責”為由匆匆掛斷了記者的電話。

同日,山西省環保廳宣教中心人士記下了記者的所有問題,并稱當天會把問題上交到廳辦公室,但答復時間不能確定。“要采訪的話,都是單位對單位,要有采訪函,走完程序才能再回復。”山西省環保廳人士稱。

鋼鐵作為高污染行業之一,曾飽受詬病,而首鋼長鋼更不是首次登上曝光臺。據記者了解,早在去年,在山西省環保廳通報的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22家環保不達標生產重點企業中,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就因連續三個季度超標排放,赫然在列。

此后,在2011年第三季度山西省環保不達標生產的重點監控企業名單里,廢氣排放超標企業(廢氣超標排放企業18家,40個排放口)和廢水排放超標企業 (廢水超標排放企業6家,6個排放口)均發現了首鋼長鋼的身影。

那么,在鋼鐵行業已經步入全面虧損的背景下,本已不賺錢的國內鋼企又能拿出多少錢專門治理污染呢?

首鋼總公司此前曾在 《201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中稱,若國家有關環保和節能減排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發行人將為達到新的環保和節能減排標準而支付更多的費用,承擔更大的環保和節能減排責任,進而影響公司的經營情況和盈利能力”。

(實習生李融融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