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30 01:36:4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記者 李娜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臺后,公募基金遇到了新政策頒布最密集的時代。值得思考的是,一連串的新政,能否幫助基金行業擺脫目前的頹勢,重新煥發出基金行業新一輪的春天?
有業內人士認為,與其把這些新政策視為“新政”,不如將其視為管理層針對基金行業,開出的一劑劑藥方。只是烹制出來的藥,是否能解決基金行業的頑疾?
“在目前出臺的新規中,我還是比較關注取消內資基金公司主要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49%的規定,以及取消對持股5%以下股東的審核。”滬上某基金公司的稽核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個新規可能會讓股東對基金公司支持力度產生不小的影響。或許對于那些股東持股比例較為均衡的基金公司更為有利。以后持股5%以下的股東只需要向證監局報備就可以了。”
此前,持股5%以下股東取消審核,也被基金業內解讀為基金公司員工持股的信號。而滬上一位基金公司的高層人士則表示:“基金行業競爭不斷加劇,資產規模整體停滯不前,基金公司的利潤空間也在不斷被壓縮,即使按照5%的股份為員工持有,人均也不會有太多。”
而新規中,還對基金公司員工持基計劃重新作出了規定。相比之前,新規顯然加強公司高層持基的時間,并要求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披露,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鼓勵讓基金公司和員工的持股利益綁在一起。
此外,將基金公司打造成財富管理中心,是管理層給基金公司規劃的藍圖,放松投資范圍顯然也是基金業內的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已經運行三年的專戶業務目前仍然不見多大成效。這次對其投資范圍和比例的松綁,顯然利于專戶未來的發展,適當發展PE業務利于其產業鏈完善。但需要嚴格界定“公私”界限,建立相關防火墻機制防止內幕交易、防止操縱股價又成為新課題。
事實上,專戶投資范圍大松綁,給了基金公司更多的想象空間,卻又讓患上“依賴癥”的基金公司陷入迷茫:未來產品的創新又該往何處走?
在很多基金公司人士看來,一個有潛力的基金公司,有兩方面是很重要的是,一是公司的核心人物;二是基金公司的內部治理是否順暢。前者往往是基金公司總經理的戰略眼光,他的思考對基金公司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后者則是基金公司管理層和股東之間的平衡。而從過往來看,無論是公司型基金公司還是契約型基金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弊端。困擾著基金行業的最大問題,就是優秀公募基金人才的不斷流失,而補給線上的新兵大多缺乏市場的淬煉。
密集出臺的新政給了基金公司更多發揮的空間,也正朝著將持有人利益和基金公司利益更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努力,然而管理層開出的藥方能否實現標本兼治,還需時間檢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