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6月PMI創年內新低 產能過剩或成主要矛盾

新華網 2012-07-01 16:23:3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6月份PMI指數繼續回落,但幅度明顯減小,預示未來經濟增長可能降中趨穩。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這一領先指標雖創下年內新低,但仍維持在50%以上,顯示當前經濟雖仍有下行壓力,但經濟趨穩的基礎正在形成。

經濟增長“降中趨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6月份PMI指數繼續回落,但幅度明顯減小,預示未來經濟增長可能降中趨穩。

“而近期穩增長的政策陸續出臺,投資增長降幅減小,消費實際增長率略有提高,出口增速明顯反彈,這些也支持未來經濟增長降中趨穩的預期。”張立群說。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整個二季度來看,經濟增長率最差的是4月份,此后五六月份向好發展。“根據測算,二季度平均PMI為51.3%,較一季度僅回落0.2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明顯收窄,以此判斷我國二季度GDP保持在7.5%以上沒有問題。”

事實上,6月份制造業PMI回落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每年6月份往往都會有所回落。歷史數據顯示,此次回落幅度為除2009年6月外歷年中最低,在蔡進看來,這說明經濟趨穩的基礎正在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除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外,還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從地區來看,主要是東中部地區回落,西部地區則呈上升走勢。而從企業來看,小企業PMI連續三個月低于50%,6月則出現較為明顯的回升;大型企業發展相對較好,一直保持在50%以上。

產能過剩可能是未來主要矛盾

盡管當前經濟趨穩基礎正在形成,但仍有下行壓力。因此,在關注穩定市場需求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經濟發展中的各種不穩定因素。

首先,新訂單和出口訂單指數進一步下降,均低于50%,揭示最終需求下行壓力較大。其中,6月新訂單指數為49.2%,比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說明整體需求依然偏弱。同期,新出口訂單指數下降2.9個百分點至47.5%,降幅擴大,反映我國未來兩個月的實際出口可能走低。

在中金公司宏觀分析師彭文生看來,與金融危機時期不同,近期總需求不是急劇下降,而是持續幾個季度放緩,且自主增長動能仍有較大的下行壓力,值得警惕。

其次,產能過剩矛盾突出,不利于市場供需平衡。不僅制造業新訂單指數與生產指數兩者差距達到2.8個百分點,與此相應的產成品庫存指數創下今年新高,達到52.3%。

蔡進強調:“未來政策走向不僅要穩定需求,還要淘汰落后產能,否則相當一部分行業價格下行,對整個經濟運行動力有一定影響。”中國銀行(2.82,0.01,0.36%)也在發布的季度報告中指出,產能過剩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

此外,受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帶動,制造業購進價格指數持續回落,尤其是最近兩個月回落明顯加快。6月份已回落到41.2%,創歷史新低。這一方面說明通脹壓力減輕;另一方面則說明部分企業的生產價格偏低。

上述現象直接導致了企業效益下滑,不利于提高經濟發展活力。據國家統計局統計,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909億元,同比下降5.3%,降幅較4月份擴大3.1個百分點。專家提醒,當前情況下,既要防通脹也要避通縮。

宏觀政策應突出“穩增長、保效益”

針對經濟增速回落的形勢,有針對性的預調微調政策力度已明顯加強。在此基礎上,專家建議,政策取向應突出“穩增長、保效益”,進一步促進經濟趨穩基礎形成,確保下半年經濟穩定向好發展。

在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看來,隨著貨幣政策的起效,預計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將出現反彈。不過,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政策反應的基礎上,僅憑經濟自身的動能難以達到。

不少專家認為,現階段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邊際效用已開始遞減,還需通過加快利率的調整步伐來擴大市場有效需求。未來通脹壓力的減輕,也為貨幣政策創造了空間。

同時,繼續落實好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企業稅負,對于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環境,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匯豐銀行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微博)一直認為,在貨幣政策之外,財政寬松政策和開放更多部門給民間投資應盡快得以全面落實來穩增長。

蔡進指出,未來“穩增長、保效益”應著眼于“三個有利于”:即一要有利于擴大有效需求,穩定經濟增長;二要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改善市場供需關系、調整經濟結構;三要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