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降息是鎮痛劑非加杠桿的興奮劑

中國證券報 2012-07-13 09:59:22

降息是存量杠桿的“鎮痛劑”,而非加杠桿的“興奮劑”。中央銀行需要保證經濟去杠桿進程順暢。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中央銀行一個月內連續降息兩次。

市場分析師多解讀為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寬松。

一是因為2季度實際經濟增速可能大尺度回落至7%附近,甚至存在破7%的可能。

1季度經濟增速8.1%,對應的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1.6%;2季度工業增速估計在9.3%,而工業大致占GDP比例為40%,所以光工業拉低經濟增速0.8-0.9個百分點,而中國的消費與投資具有較強正相關,服務業估計也會呈現減速態勢,不過幅度平緩些而已,故此2季度GDP增速的確存在破7的可能。當然,我相信最終報出的宏觀數據多少會被平滑一下。

二是價格回落也超出預期,6月CPI環比降0.6%,同比漲2.2%,PPI報-2.1%,已經連續4個月度通縮。由于去年7-9月CPI月度環比都較高(0.3%-0.5%),考慮今年7-9月份物價環比很難有強勁的漲升,故此7-9月份CPI同比可能會進一步回落至1.5%附近。分析師認為這給貨幣政策降息提供了空間。

在我看來,在一個債務收縮期,中央銀行的降息更似財務手段,而非經濟刺激的手段。

因為經濟增速下滑迅速,而且生產流通領域通縮的發生,使得居民及企業部門債務實際融資利率已經顯著于GDP實際增速。

兩次降息后,全部貸款實際加權利息為9.15%,一般貸款實際加權利息為9.45%,而2季度GDP實際水平或只有7%。

債務的融資利率高于GDP增速的宏觀意義,意味著債務主體的投資回報不能覆蓋債務成本。這會導致舉債主體會因利息支出而陷入債務的自我膨脹,債務率(債務/GDP)會惡化,債務杠桿和風險進一步提高;還會引發債務主體的再融資意愿降低,并使經濟缺乏投資動能而進一步失速或陷入衰退。

從這個意義上講,降息是存量杠桿的“鎮痛劑”,而非加杠桿的“興奮劑”。中央銀行需要保證經濟去杠桿進程順暢。

如果GDP和價格繼續回落態勢,貸款利息仍存在降息“通道”概念。但存款利息下降將非常有限。

因為中國過去十年是個通脹的經濟,政府人為將利率壓低到自然利率之下,給儲戶規定一個低利率,于是銀行得以順利將家庭部門儲蓄向作為借貸者的國有經濟部門轉移。雖然支撐GDP以近10%的年均增長。但這種做法付出巨大代價:廉價的資金引發投資的失控,從而導致工業產能過剩。同時,家庭長期貢獻補貼投資繁榮,通脹使得投資脫離消費,阻礙了中央政府試圖利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努力。

過去一年多的中央銀行的政策一直在逐步修正過去被極度扭曲的貨幣條件。中國1996年-2002年期間,一年期存款實際利率水平(平均)是3%,而2003-2011年期間,中國的實際存款利率只有-0.47%。

今天中國的實際利率剛剛擺脫長達兩年的負利率狀態,目前僅為0.8%,離正常貨幣條件還差距甚遠,大概念仍處于修正過去十年通脹經濟的方向。

負利率其經濟學含義是借款者無需支付真實的經濟成本,反而會得到真實的財務補貼。負利率誘使投資者借貸購買實物資產,再用實物資產的升值利潤償付借款利息。不當投資因此而發生。

負利率的結束,貨幣條件的嚴謹,其經濟學涵義是持有權益資產的機會成本大幅上升,而持有貨幣資產的機會成本下降。

基建和投資領先的經濟結構相關的經濟部門(所謂重資產部門)在正利率回歸的狀態下必將承受重壓。

這將是一個長時間的去杠桿的過程。但對于中國經濟成功轉型是必須經歷的陣痛。

我不認為,中央銀行的降息能有效提振信貸。

在以往的商業銀行模式中,銀行多是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原來是9折,現在可以變為7折),獲取大型國企、私企綜合資源。而綜合成本上升的壓力會轉嫁給中小企業這樣議價能力較弱的企業。但是當經濟不景氣下,沒有企業愿意承受高成本。因此,如果中小企業都不愿接受高成本,銀行也沒有動力主動降低利率為大企業貸款。銀行是最不愿承受成本而更愿意逐利。

雖然中央銀行可以下調基準,強制推低債務成本,但商業銀行若息差收窄,是否會導致信貸行為更加的謹慎?

在我看來,這似乎更符合央行一直所秉持的市場化改革的導向。

利率市場化的內質是什么呢?就是要改善金融壓抑,這意味著逐步會減少人為對于利率壓制,特別是利率市場化將給儲戶帶來更多金融產品的選擇,這對于儲戶利率是實質性的提高,當然同時也意味著中央銀行對于自身獨立性的求贖。

利率市場化將為中國經濟創造一種更為嚴謹的貨幣條件。所謂“嚴謹”本意非簡單的“松緊”,是指由于金融壓抑的改善,利率決定將逐漸回到由社會消費者時間偏好決定的自然利率的狀態。這將是一種機制的改變。在此機制下,投資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即需要符合社會消費者的時間偏好,即期的消費、儲蓄和投資隨消費者時間偏好而自動調節,利率因此而變動(簡單講,如果時間偏好偏向即期消費,會引致儲蓄減少,利率上升而導致投資的減少),如此使得資源配置與消費者時間偏好相一致,這在宏觀經濟學中叫“跨期優化”。

利率市場化就是要從機制上抑制供給驅動的中國投資所引致的嚴重的資源錯配,這將改變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

因為提高存款利率將增加家庭的收入,從而為拉動消費提供亟需的刺激,而另一方面,銀行將尋求更高的貸款回報,從而在配置資本時更加謹慎。息差壓力可能會促使銀行將更多貸款投向之前不夠重視的私人和消費領域,而減少對基建貸款的支持。

這一切可能剛剛開始。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