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7 00:50:1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代銷信托產品盈利低,還不如自身設立有限合伙制基金,既可豐富產品種類,又能提高盈利。”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理財公司產品總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資產托管規模已不再是工作重心,高層更看重公司自己找項目成立基金。”不過,業內人士對此也表示了擔憂。
自發產品盈利可觀
經過幾年野蠻生長的國內第三方理財行業,已經不是剛出道的“愣頭青”,手里攥著數億元的資金托管規模。隨著信托公司發力直銷,優質的產品往往自行銷售,第三方理財公司代銷的產品數量、質量受到一定沖擊。他們逐漸不滿足于作為信托產品代銷渠道存在,轉而自己為客戶設計產品。
“利益驅動使得大部分第三方公司開始改變自己的經營策略,比如為有資金需求的客戶設計實施融資方案、解決融資難題。”某第三方理財機構總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有部分第三方理財機構自身作為有限合伙制基金管理人發起有限合伙基金,承擔資產管理職能,向自己的客戶進行配置,既豐富了產品類別,又提高了盈利能力。”“設立有限合伙制基金是很普遍的方式。設立門檻低、投資廣、稅收少,很有優勢。”上述總經理向記者透露。
根據2007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有限合伙企業只要由2個以上,50個以下合伙人設立就可以成立,而沒有陽光私募基金那樣3000萬元的規模下限限制。
同時,由于有限合伙企業形式的合伙制私募基金不需要通過信托公司成立,減少了管理環節,避免了資源浪費。至于對管理人的約束,由于普通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利于對有限合伙人利益的進行保護。
“自發產品盈利優勢非常明顯,以某標的為15億元產品為例,公司愿意接納的融資成本18%,第三方理財公司自己包裝項目出售。按投資者收益12%來計算,第三方理財公司可獲得6%的提成,即9千萬元,扣除各類管理費、渠道費,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盈利非常可觀。”另一第三方理財產品總監告訴記者。
同時,他表示,如果該標的由信托公司設計產品,第三方理財機構代銷,第三方理財獲得傭金提成不過1%~2%。“分銷、包銷信托、基金公司產品等盈利實在太低。我們公司代銷的業務比重已不足兩成。”
“自己設立項目對公司和業務人員來說都是雙豐收,業務員提成相應提高,做成一單,一年幾乎不愁吃穿,大家都干勁十足。”上述總監向記者透露,“半年間,我們研發產品規模已從2000萬元增至1億元。”
專設風控部門 仍存憂慮
“公司高層明確表示,對資產托管規模增長缺乏興趣,鼓勵大家找優質項目。”上述總監告訴記者。
“目前宏觀經濟背景下,好項目并不難找,許多社會上融資困難的公司會找到我們。”一要求匿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產品王姓總監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抵押品我們比較青睞地產,因項目而論,一般按估值的5~6折計算。”
“上市公司股權抵押,我們也會考核公司質量、股票未來交割情況,并且設置股票交割比例,一旦觸線強行平倉。”上述王總監向記者透露了他們的風控措施,“一般而言,我們會與融資需求方簽署協議,包括出現風險后的處置措施,強制執行的條件等。”
不過,愿意承受第三方理財高融資成本的公司,大多是被銀行、信托公司“篩選”下來的,鮮有優質企業。許多第三方理財機構通過自己專設風控部門把關產品風險。業內人士表示,還是對第三方自行研發產品缺乏信心。
“第三方理財公司若沒有非常好的基礎資產和風控措施,自己研發項目本身就是風險,消費者損失誰來承擔。”諾亞財富研究部副總經理鄧偉巖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
傭金收入難生存
一般來說,第三方理財機構只是銷售渠道,沒有自己產品,因此不得不仰賴產品供應商。不然,給客戶設計的資產配置方案便會成為一紙空文。然而,一些第三方機構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如今第三方理財正面臨產品數量下滑的窘境。
“第三方大多賣的是集合信托,今年集合信托的數量,整體和去年持平,但由于信托公司發力直銷,自己賣掉一部分產品,所以一些第三方理財能拿到的產品自然減少了。”諾亞財富研究部副總經理鄧偉巖告訴記者。
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統計數據,2012年二季度,資產托管規模已達5.54萬億元,環比增長4.5%,同比增長48%;國內新增信托項目3988個,同比增長26%,相比一季度3588個,環比增長11%。
信托項目規模增長依然紅火,背后映襯的是第三方理財的無奈。
利得(中國)財富管理研究院副總監王珍向記者表示,信托公司發力直銷只是部分原因,多重因素導致今年以來,第三方理財機構信托產品數量下滑。
“2008年金融危機的后果延續,現在的經濟狀況,某種程度上還不及2008年,大環境不樂觀。”王珍分析道,“此外,一些調控政策,比如房地產調控使得房地產信托難以發行,而之前幾年房地產信托占每年的信托比重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理財指望1%~2%的傭金生存非常困難,資質較好的第三方理財選擇自行研發產品也在情理之中。”某第三方理財公司總經理表示無奈,“第三方機構必須改變目前靠天吃飯的生存現狀,轉變、豐富盈利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