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7-27 15:06:58
當改革走到“深水區”,意味著不能對困擾中國百年的“轉型”大命題再含糊其辭。
每經編輯 趙慶
寫“轉型的邏輯”這一專欄已經有段時間了,也有幸引發了一些討論。對于中國未來如何轉型眾說紛紜,說得好聽些是百家爭鳴,說得不好聽些是泥沙俱下。
首先,思想界在破局問題上就有著截然不同的主張。這些主張背后,要么有著各自的利益立場,要么有著各自的認知立場。這原本是分化的利益格局下必然形成的態勢,無足驚怪。但整體觀之,今天討論重啟改革議程,往往思維依然比較局限,難免“盲人摸象”看不到利益與觀念的源流。
源之不存,流何有自?蜿蜒曲折的百年中國之路,其主干道上卻不外乎寫著“轉型”二字,即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的艱難嬗變。改革的源頭,正是中國的現代性轉型。這是中國改革的邏輯起點,也是通往中國億萬國民無窮福祉的應許之地。
其次,對于究竟是漸近式修補,還是到了非改革“頂層設計”不可,亦在社會上各執一詞。全面改革的呼聲若隱若現,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變和革新,而社會底層的暴戾氣息日漸濃郁。盡管說,各個局部領域的技術性調整并非不重要,但隨著當前社會矛盾越發突出,可能已難容許過往的漸進式修補在紓緩社會張力上的不足。
當改革走到“深水區”,意味著不能再對困擾中國百年的“轉型”大命題再含糊其辭。有識精英間的共識凝聚和思想文化上的民智覺醒,方可彌合與再續上個世紀以來被“救亡”壓倒的“啟蒙”,使改革真正具備廣泛基礎和強大動力。否則,改革命運可能重蹈覆轍,此古今中外皆殷鑒不遠。
就在今年四月下旬,中國總理溫家寶完成了本屆政府收官前的訪歐計劃。溫總理在德國漢諾威指出: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幕式時,這位掌舵中國經濟近十年的老人,又發表了題為“堅持改革開放,推進創新發展”的演講。
改革,改革,又見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之國的政府首腦在異國呼喚你。這是不是諸多微觀動向走至歲月輪回的臨界點之時,不得不觸發的一聲宏觀回響?的確,要不何以扭經濟頹勢、解經濟亂局?難道還有改革之外的良性道路?
關鍵時刻的選擇,往往關系國運的興衰。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到底路歸何方,其未來邏輯與動力又在哪里?這些問題,都值得全社會在廣泛爭議的基礎上達成共識。
誠然,從傳統中國走向現代中國,從山坳走上平川才是正道。早在上世紀末,就有一本名為《山坳里的中國》的著作風行一時。彈指之間,二十多年過去了,驀然回首,人們發現,疑問仍然沒有變,中國又走向了一個新的拐點,它能否走出危險的“山坳”,邁上康莊大道?
國家一時興盛容易,但要保持長久繁榮,則必然有其獨到的精神氣質。這種氣質,可曰改革精神,能夠不斷自我更新。更重要的是,一時興盛可另辟蹊徑,保持長久的繁榮則需尋找大道。而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新興技術的興起,以及個體力量的勃發,基本上是三五十年就有巨變降臨。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也應該有滌蕩自我、否定自我、時與革新的勇氣與智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