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7-30 15:50:46
“資本大鱷”紛紛進駐養豬業,專家認為,即便是巨型規模化養殖也不見得可以打破“豬周期”的魔咒。
資本進入很難說能盈利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秘書長馬闖認為,資本頻繁進入養豬業,很可能與前幾年生豬行情較好、養殖戶獲利有關,但是農產品價格常有波動,資本進入很難說一定能盈利。
馬闖說,一方面跨行業養豬,企業可能在短期內面臨技術隊伍和管理經驗上的匱乏;另一方面資本是否將投資農業作為長線發展的目標也存疑,這要求投資方的管理模式、思維方式都要作相應的調整。“未來豬肉價格也未必能一直堅挺,如果是投資短期,存在一定的風險。”而且,單靠規模的擴大不足以支撐我國豬肉價格的穩定性,還是應多鼓勵養殖戶實現專業化生產,將我國的養殖戶發展成國外的“農場主”。
不可否認的是,規模大對于抵御風險而言是有好處的。游丕榮說,生豬養殖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散養戶,中國的規模豬場比較少,品種也不是很好;二是1990年之后到2000年左右,農民工進城打工,散養戶減少,再加上1998年的豬價高漲,使得很多規模化豬場逐漸興起,這是農村散養戶逐漸向規模化拓展的時代;第三階段是2002年至今,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的特征更加明顯。“中糧、鋼鐵公司、房地產商等巨頭紛紛加入養殖業,我國生豬養殖迎來了很多‘巨型’的投資方。”
游丕榮認為,由于前幾年行情不錯,很多豬場賺取利潤后都靠融資擴大了規模;如果豬價持續下跌,這些豬場必然面臨銀行貸款償還、飼料價格高企等多重風險導致虧損。市場優勝劣汰后,類似中糧等巨頭就能通過收購棚舍等方式繼續擴大規模,對于我國未來實現均衡生產、壓縮“豬周期”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