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1 00:54:23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通訊設備行業便陷入寒冬。即便是昔日的巨頭也難掩業績下滑的頹勢。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通訊設備行業便陷入寒冬。即便是昔日的巨頭也難掩業績下滑的頹勢。
7月18,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商愛立信發布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期內該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64%。
此前,中興通訊也發布業績預警,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1.54~3.0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0%~80%。另外一家巨頭阿爾卡特朗訊也公開表示,其無法實現2012年全年營業利潤率目標。
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折射出通信設備行業遭遇的增長困局。
高增長結束
事實上,中興與阿爾卡特朗訊的業績預警并非個例。
華為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業績顯示,銷售收入1027億元,同比增長5.1%;營業利潤87.9億元,營業利潤率8.6%,營業利潤環比上升20.3%,同比下降22.0%。
華為高層曾對外表示,公司的核心業務已經因為電信業普遍衰退以及供應商壓價等因素而減速,這一趨勢還將延續。該公司預計2012年度增長15%左右,盈利能力與2011年持平。
另一巨頭諾基亞西門子今年第二季度運營虧損也高達2.27億歐元。
對于業績不振的原因,每家企業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愛立信中國區公關部總監李欣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一直是我們的第二大市場,僅在美國市場之后。今年前兩個季度,中國市場2G的投資減少,因為大規模的TD-LTE測試在進行中,以及其他的因素,2G投資自然會相應減少。但是,中國市場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也給我們二季度的利潤造成了影響。”
中興通訊對業績出現大幅下滑的解釋是,“部分國內運營商網絡合同因運營商招標推遲而未能在上半年報告中予以確認”。
阿爾卡特朗訊在公開的聲明中稱,宏觀經濟環境嚴峻,歐洲經濟深受歐債危機影響,電信運營商大幅縮減網絡開支,導致阿朗無法實現其全年營業利潤率目標。
智能機終端救場
可以肯定的是,運營商的投資正在逐步減少。為了保持競爭力,一些廠商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點。
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瞄準了電信托管服務市場,以其帶動業務增長。華為則自去年開始從傳統通訊設備商轉型,大規模進入企業業務市場和終端市場。
易觀國際數據顯示,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華為以12.16%的份額排名第二。中興手機的市場表現也異軍突起,其緊跟華為之后,占據10.62%的市場份額。
知名電信業觀察人士馬繼華認為,手機終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中的作用非常大,起著引領整個產業發展潮流的作用,如果運營商在這方面加大力度,肯定會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通過終端的內置等可以使一些應用得到一個發放平臺,也會更多地被用戶所使用,形成多贏的格局。
德國電信國際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顧問譚炎明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這也是華為、中興他們為了適應運營商的策略而做出的戰略舉措,因為運營商也越來越重視終端市場。而華為這些擁有渠道優勢的企業自然也會將自己的手機綁定運營商進行銷售。”
在華為與中興占有高市場份額的同時,也難以掩飾他們集體利潤低下的尷尬現實。
華寶證券一份研究報告稱,三星和蘋果占據了手機市場99%的利潤,而國產品牌和其他國際品牌只能去爭奪剩下的1%的利潤。
運營商投資轉向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電信運營商正在逐步削減投資,而全球3G網絡建設大潮已過,4G剛剛開始布局,通信設備行業若想獲得新一輪投資熱潮尚須時日。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4月底,三大運營商3G累計投資達2890億元,其中包括中國移動1419億元,中國電信798億元,中國聯通673億元。
事實上,在3G網絡建設基本到位之后,三大運營商均已開始加速固網寬帶網絡建設。
記者了解到,2012年三家運營商預計資本開支總計2859億元,較2011年增長超12%。上海移動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2012年中國移動將會壓縮基礎移動網絡建設投入,但是對傳輸網的投入將會增加111億元達到343億元。由此,投資開始明顯向固網傾斜。中國電信也表示,2012年將繼續把主要資本開支用于拓展寬帶網絡。
多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運營商的投資放緩并不能一概而論,只是在網絡硬件的部分在減少,畢竟基礎設施已經建好,更多的投資可能會轉向系統和軟件方面。
譚炎明認為,電信設備商的業績下降是必然的結果,其客戶群體僅針對通信運營商,業務發展嚴重受限。“運營商在以往的競爭都集中在網絡質量方面,都在硬件設備方面投入了巨大資金。這種形勢早已發生了轉變,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早已從網絡質量轉移到前端服務,即運營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