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郭式新政進入“排毒”期 風險加速釋放

2012-08-04 00:48:41

在“改革創新”和“健康發展”兩大目標中,過去9個月,投資者體會最深的還是監管層在“健康”上下的功夫。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文藝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李文藝

“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和健康發展”是郭式新政的最終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郭樹清上任以來,其領導的證監會成為史上最忙監管部門之一,“四天一新政”已成為外界對證監會的基本印象。事實上,在“改革創新”和“健康發展”兩大目標中,過去9個月,投資者體會最深的還是監管層在“健康”上下的功夫。

郭式新政的每一步并非孤立的斷點,強制分紅、打擊內幕交易是在“調節內分泌”,修復市場的內循環;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是在“凈口”,讓市場的入口保持清潔;而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則清晰地告訴市場,新政已進入“排毒”期。讓人不解的是,逐步走向健康的證券市場,K線圖展示的卻是一個大大的“M”。就在股指越來越低迷的同時,市場對利好政策的渴望也變得異常強烈。

“當然,每一任領導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這些風格多少會反映在政策的制定中。”一位經濟學家如是說。

所以,當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9個月之后,其領導證監會發布的一系列政策,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改革,都被市場統稱為“郭式新政”。梳理其脈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郭樹清“雷厲風行”、“敢說敢做”的特點也烙印在證監會的政策中。從最初的強制上市公司分紅、嚴打內幕交易、整頓中介機構到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引發的一波政策小高潮,再到眼下的退市制度執行,如果將郭樹清任職時的證券市場看成一位重疾纏身的病人,那么截至目前,郭式新政已進行了三個療程,即“調節內分泌,凈口,排毒”。

上任伊始的“三把火”

現在,投資者仍然清晰地記得,郭樹清上任伊始的“三把火”,首先就是強制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要求新股發行時將分紅方案寫進招股說明書中,這一要求至今仍被投資者熱烈追捧。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A股上市公司總體分紅水平的確提高了,有67.12%的上市公司進行了現金分紅,比2010年提高了6.39個百分點,而現金分紅金額超過6000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了21.21%,占全部上市公司2011年凈利潤總額的31.35%,現金分紅增幅也超過了凈利潤增幅8個百分點。數據說明,強制上市公司分紅也讓投資者成為了受益人。

與強制分紅同期進行的是嚴打內幕交易。郭樹清在公開場合喊出“對內幕交易零容忍”的口號后,證監會公布了多起內幕交易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案例,殺雞儆猴。這場聲勢浩大的證券違法違規打擊行動,的確震懾了不少人。而且,證監會內部整頓、解雇委員等舉動也向市場表明了其改革的決心。

在“三把火”之后,郭式新政進入了另一個小高潮——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抑制新股高發行價、高市盈率以及上市首日的炒作。從執行情況看,仍然可以用一組數據說明。深交所截至6月中旬的報告顯示,改革后發行的18只新股,平均每只獲得118家配售對象報價,較改革前的70家提高了69%,發行市盈率平均為30.61倍,僅高于行業市盈率的4.23%,大大低于改革前的22.56%。同時,改革后每只新股平均超募資金為1.34億元,較改革前的2.17億元下降38%。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從之前的24.15%下降至7.62%。

經歷了前期的改善內循環、凈化入口之后,眼下,郭式新政正進入第三階段——排毒。

首只退市股呼之欲出

事實上,在郭樹清的“三把火”中就有創業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見稿,但市場更為關注的主板市場退市制度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出臺。7月7日,已經完成的退市制度正式實施,“排毒”開始。

新的退市制度條款很細,從上市公司業績標準、凈資產標準到股價標準,都有一系列的條件設置,那些踩著“紅線”的上市公司突然變得 “岌岌可危”,股價也跟著暴跌。本月,A股市場出現了退市概念重災區,一大批績差股連續暴跌,但讓人意外的是,退市制度執行后的首只退市股竟很可能來自B股市場——閩燦坤B(200512,收盤價0.45港元)。

根據6月28日發布的《關于改進和完善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規定僅發行B股的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不含停牌交易日)每日B股股票收盤價均低于每股面值的,其B股股票將直接終止上市。該方案正式實施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起,閩燦坤B的價格就一直低于面值,隨后連續走出8個跌停板,讓閩燦坤B的股價與面值越行越遠,截至本周四緊急停牌之時,該股已經出現18個交易日股價低于面值,離退市條件僅差兩個交易日,若不是及時停牌,閩燦坤B現在已是退市第一股。

閩燦坤B恐怕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前后矛盾的公告顯示了公司的慌亂。8月2日,停牌當天,閩燦坤B先發布了“股票交易異動公告”,稱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或處于籌劃階段的重大事項。隨后,公司又發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告訴投資者公司擬籌劃重大事項,因此停牌。

在游戲即將結束前一刻,閩燦坤B按下了“暫停鍵”,能否避免退市?至少現在看來,幾乎沒有逃生的可能。有意思的是,不少市場人士對閩燦坤B的自救提出了許多辦法,如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就指出,可以縮股,總股本可以分別縮減為2.2億股或1.1億股,則股價可以分別提高至2.25港元或4.5港元。但也有人認為縮股不太可行。

毫無疑問的是,不管閩燦坤B最終采取哪種辦法應對,都是對新的退市制度的挑戰。在此之前,A股市場并非沒有退市制度,長期得不到有效執行才是問題的根本,現在更為嚴密和細致的退市制度被隆重推向市場,若閩燦坤B能成功逃生,市場則會懷疑,新的退市制度是否再次淪為“擺設”。

修改規則消滅“ST炒作”

郭式新政一向打組合拳,從前期的改善內循環到凈化入口,都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排毒時期也不例外。退市制度推出伊始,已對ST股造成一定打擊。7月27日,上交所發布《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規定風險警示股票價格的漲幅限制由目前的5%改為1%,而跌幅限制仍保持5%不變,這是A股市場上首次出現漲跌幅限制不對稱的情況。此交易規則的修改,導致ST股出現連續跌停。

該征求意見稿稱,經證監會批準,上交所可以調整漲跌幅比例限制。于是,對于風險警示股票的漲幅限制,上交所調整為1%,但A股前收盤價格低于0.5元人民幣的,其漲幅限制為0.01元人民幣,B股前收盤價格低于0.05美元的,其漲幅限制為0.001美元,風險警示股票的跌幅限制為5%。

盡管尚未規定新規則的執行時間,ST股已經哀鴻遍野,連續好幾個跌停,直至本周四才止跌。一直以來,提示ST風險和抑制炒作的呼聲不斷,但ST股仍然很“妖”,各種題材滿天飛,讓有些投機者獲得暴利的同時,也坑害了不少人。這一次交易規則的修改,是史上抑制ST炒作起效最快的,可以說立竿見影,監管層的目的也相當明確。

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后,從語言到行動都在力挺藍籌股,曾一度喊出 “藍籌股具有罕見的投資價值”。提倡引入長線資金、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增加QFII額度、發展RQFII等等,也是力挺藍籌的表現,讓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本次通過修改交易規則,消滅ST炒作之毒,市場人士認為,監管層想讓市場資金退出ST股,集中到更為優質的藍籌股上,這是價值投資的重要導向。

而消滅ST炒作之毒的另一重要使命就是為退市做鋪墊,對于風險警示股,隨時可能面臨退市,一旦退市,投資者的損失將是巨大的。不過,上交所這一還未正式執行的方案受到了爭議,經濟學家華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修改交易規則來達到行政目的,不可取,如果沒有行政審批支持借殼重組,誰又會追逐垃圾股?

發審制度全面改革不可回避

從根本上解決證券市場的疑難雜癥,正本清源,是郭式新政一開始就樹立的市場形象。

應該說,前兩個階段的新政效果達到了初期目的,更多的上市公司分紅了,新股發行市盈率降低了等等,但A股市場是否就改善了內循環、凈化了入口?還難下定論。雖然有了“健身”的各種方案,但是效果還并不明顯。新政進入第三階段時,“排毒”卻更顯奇效,市場“毒瘤”正在被投資者拋棄。可以說,一旦出現退市股,績差股也可能被絞殺。

從7月7日正式執行退市制度到今日,時間還不到一個月,受影響的個股走勢已經變得很凌亂,投資者也開始調整操作思路,百家ST股連續跌停,B股更加邊緣化。這是郭式新政以來,市場反應最迅速最直接的一次。不過,華生認為,監管層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發審制度的全面改革不可回避,這是所有改革難以致效的關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李文藝 “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和健康發展”是郭式新政的最終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郭樹清上任以來,其領導的證監會成為史上最忙監管部門之一,“四天一新政”已成為外界對證監會的基本印象。事實上,在“改革創新”和“健康發展”兩大目標中,過去9個月,投資者體會最深的還是監管層在“健康”上下的功夫。 郭式新政的每一步并非孤立的斷點,強制分紅、打擊內幕交易是在“調節內分泌”,修復市場的內循環;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是在“凈口”,讓市場的入口保持清潔;而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則清晰地告訴市場,新政已進入“排毒”期。讓人不解的是,逐步走向健康的證券市場,K線圖展示的卻是一個大大的“M”。就在股指越來越低迷的同時,市場對利好政策的渴望也變得異常強烈。 “當然,每一任領導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這些風格多少會反映在政策的制定中。”一位經濟學家如是說。 所以,當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9個月之后,其領導證監會發布的一系列政策,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改革,都被市場統稱為“郭式新政”。梳理其脈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郭樹清“雷厲風行”、“敢說敢做”的特點也烙印在證監會的政策中。從最初的強制上市公司分紅、嚴打內幕交易、整頓中介機構到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引發的一波政策小高潮,再到眼下的退市制度執行,如果將郭樹清任職時的證券市場看成一位重疾纏身的病人,那么截至目前,郭式新政已進行了三個療程,即“調節內分泌,凈口,排毒”。 上任伊始的“三把火” 現在,投資者仍然清晰地記得,郭樹清上任伊始的“三把火”,首先就是強制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要求新股發行時將分紅方案寫進招股說明書中,這一要求至今仍被投資者熱烈追捧。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A股上市公司總體分紅水平的確提高了,有67.12%的上市公司進行了現金分紅,比2010年提高了6.39個百分點,而現金分紅金額超過6000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了21.21%,占全部上市公司2011年凈利潤總額的31.35%,現金分紅增幅也超過了凈利潤增幅8個百分點。數據說明,強制上市公司分紅也讓投資者成為了受益人。 與強制分紅同期進行的是嚴打內幕交易。郭樹清在公開場合喊出“對內幕交易零容忍”的口號后,證監會公布了多起內幕交易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案例,殺雞儆猴。這場聲勢浩大的證券違法違規打擊行動,的確震懾了不少人。而且,證監會內部整頓、解雇委員等舉動也向市場表明了其改革的決心。 在“三把火”之后,郭式新政進入了另一個小高潮——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抑制新股高發行價、高市盈率以及上市首日的炒作。從執行情況看,仍然可以用一組數據說明。深交所截至6月中旬的報告顯示,改革后發行的18只新股,平均每只獲得118家配售對象報價,較改革前的70家提高了69%,發行市盈率平均為30.61倍,僅高于行業市盈率的4.23%,大大低于改革前的22.56%。同時,改革后每只新股平均超募資金為1.34億元,較改革前的2.17億元下降38%。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從之前的24.15%下降至7.62%。 經歷了前期的改善內循環、凈化入口之后,眼下,郭式新政正進入第三階段——排毒。 首只退市股呼之欲出 事實上,在郭樹清的“三把火”中就有創業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見稿,但市場更為關注的主板市場退市制度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出臺。7月7日,已經完成的退市制度正式實施,“排毒”開始。 新的退市制度條款很細,從上市公司業績標準、凈資產標準到股價標準,都有一系列的條件設置,那些踩著“紅線”的上市公司突然變得“岌岌可危”,股價也跟著暴跌。本月,A股市場出現了退市概念重災區,一大批績差股連續暴跌,但讓人意外的是,退市制度執行后的首只退市股竟很可能來自B股市場——閩燦坤B(200512,收盤價0.45港元)。 根據6月28日發布的《關于改進和完善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規定僅發行B股的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不含停牌交易日)每日B股股票收盤價均低于每股面值的,其B股股票將直接終止上市。該方案正式實施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起,閩燦坤B的價格就一直低于面值,隨后連續走出8個跌停板,讓閩燦坤B的股價與面值越行越遠,截至本周四緊急停牌之時,該股已經出現18個交易日股價低于面值,離退市條件僅差兩個交易日,若不是及時停牌,閩燦坤B現在已是退市第一股。 閩燦坤B恐怕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前后矛盾的公告顯示了公司的慌亂。8月2日,停牌當天,閩燦坤B先發布了“股票交易異動公告”,稱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或處于籌劃階段的重大事項。隨后,公司又發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告訴投資者公司擬籌劃重大事項,因此停牌。 在游戲即將結束前一刻,閩燦坤B按下了“暫停鍵”,能否避免退市?至少現在看來,幾乎沒有逃生的可能。有意思的是,不少市場人士對閩燦坤B的自救提出了許多辦法,如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就指出,可以縮股,總股本可以分別縮減為2.2億股或1.1億股,則股價可以分別提高至2.25港元或4.5港元。但也有人認為縮股不太可行。 毫無疑問的是,不管閩燦坤B最終采取哪種辦法應對,都是對新的退市制度的挑戰。在此之前,A股市場并非沒有退市制度,長期得不到有效執行才是問題的根本,現在更為嚴密和細致的退市制度被隆重推向市場,若閩燦坤B能成功逃生,市場則會懷疑,新的退市制度是否再次淪為“擺設”。 修改規則消滅“ST炒作” 郭式新政一向打組合拳,從前期的改善內循環到凈化入口,都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排毒時期也不例外。退市制度推出伊始,已對ST股造成一定打擊。7月27日,上交所發布《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規定風險警示股票價格的漲幅限制由目前的5%改為1%,而跌幅限制仍保持5%不變,這是A股市場上首次出現漲跌幅限制不對稱的情況。此交易規則的修改,導致ST股出現連續跌停。 該征求意見稿稱,經證監會批準,上交所可以調整漲跌幅比例限制。于是,對于風險警示股票的漲幅限制,上交所調整為1%,但A股前收盤價格低于0.5元人民幣的,其漲幅限制為0.01元人民幣,B股前收盤價格低于0.05美元的,其漲幅限制為0.001美元,風險警示股票的跌幅限制為5%。 盡管尚未規定新規則的執行時間,ST股已經哀鴻遍野,連續好幾個跌停,直至本周四才止跌。一直以來,提示ST風險和抑制炒作的呼聲不斷,但ST股仍然很“妖”,各種題材滿天飛,讓有些投機者獲得暴利的同時,也坑害了不少人。這一次交易規則的修改,是史上抑制ST炒作起效最快的,可以說立竿見影,監管層的目的也相當明確。 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后,從語言到行動都在力挺藍籌股,曾一度喊出“藍籌股具有罕見的投資價值”。提倡引入長線資金、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增加QFII額度、發展RQFII等等,也是力挺藍籌的表現,讓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本次通過修改交易規則,消滅ST炒作之毒,市場人士認為,監管層想讓市場資金退出ST股,集中到更為優質的藍籌股上,這是價值投資的重要導向。 而消滅ST炒作之毒的另一重要使命就是為退市做鋪墊,對于風險警示股,隨時可能面臨退市,一旦退市,投資者的損失將是巨大的。不過,上交所這一還未正式執行的方案受到了爭議,經濟學家華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修改交易規則來達到行政目的,不可取,如果沒有行政審批支持借殼重組,誰又會追逐垃圾股? 發審制度全面改革不可回避 從根本上解決證券市場的疑難雜癥,正本清源,是郭式新政一開始就樹立的市場形象。 應該說,前兩個階段的新政效果達到了初期目的,更多的上市公司分紅了,新股發行市盈率降低了等等,但A股市場是否就改善了內循環、凈化了入口?還難下定論。雖然有了“健身”的各種方案,但是效果還并不明顯。新政進入第三階段時,“排毒”卻更顯奇效,市場“毒瘤”正在被投資者拋棄。可以說,一旦出現退市股,績差股也可能被絞殺。 從7月7日正式執行退市制度到今日,時間還不到一個月,受影響的個股走勢已經變得很凌亂,投資者也開始調整操作思路,百家ST股連續跌停,B股更加邊緣化。這是郭式新政以來,市場反應最迅速最直接的一次。不過,華生認為,監管層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發審制度的全面改革不可回避,這是所有改革難以致效的關鍵。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