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8-06 11:08:50
蘇培科認為,雖然"穩增長"很迫切,但一定要吸取"4萬億"的教訓,經濟刺激要志在長遠,千萬不能再病急亂投醫。
每經編輯 趙慶
刺激經濟不能僅靠貨幣政策
在目前中國實體經濟前景很不樂觀、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數量型工具增加市場流動性來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是必要的,況且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本來就是為了對沖外匯占款的增加,但如果過度使用價格型工具則又會面臨通脹、產能進一步過剩等諸多考驗。在目前的悲觀情緒下,即使流動性釋放出來也未必能讓信心不足的實體經濟立竿見影。
從一、二季度的諸多數據和經濟的實際狀況來看,好像不是簡單的主動調控因素,而是實體經濟出現了自發性的收縮行為,尤其從存貸款數據和財政數據來看,實體經濟的悲觀情緒正在傳染,而且這種悲觀情緒已經傳導到企業的經營行為中。比如貸款數據明確地告訴大家,實際貸款數據在明顯收縮,雖然個別月份新增貸款突破了萬億,但貸款中60%以上都是短期貸款為主,說明企業不太看好中長期,短期拆借主要是為緩解流動性,而中長期貸款則主要決定投資行為,顯然企業的盈利預期在下降,不愿融入更多的中長期貸款來擴大投資。如果再加上房地產調控等因素,房地產開發貸款有嚴格的政策紅線,很難實現突破,而對房地產的看跌、觀望情緒使得購房者數量和積極性減弱,從而個人住房貸款也出現了收縮,以前是稀缺資源的銀行貸款現在不再那么被人爭搶,反而存款數量在不斷增加,銀行的負債成本在不斷增加,使得很多銀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銀行對首套房按揭貸款利率打折促銷,這是銀行的正常經營行為,并不是房地產調控松動的信號,希望一些人別借題發揮,很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銀行各項貸款的實際利率會出現普遍下移,直到與企業的投資收益率達到一個均衡點之后,企業才有可能恢復投資積極性,貸款的需求才會發生新的變化。
在經濟前景不樂觀的情形下,理論上貸款不應該緊張,反而因為實體經濟的需求收縮,貸款的供給會相對增加,尤其在外匯占款連續凈減少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該適時調整,但遺憾的是我們的貨幣政策調整比較滯后,我們的金融資源是壟斷的,我們的利率非市場化。因此,當務之急除了盡快推動利率市場化之外,也應該通過數量型工具來進一步合理釋放流動性,同時適當加快信貸投放步伐,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的下行。如果實際貸款利率能較基準利率下浮10%,則可以達到0.6個百分點的降幅,遠超過減息一次的幅度(通常減息為0.25個百分點),因此為了刺激企業的積極性,通過數量型工具降低貸款利率、降低實體經濟資金使用成本是必要的。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該更多地支持結構轉型中的企業和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商業銀行按照真正市場化的規律來運作,告別“第二財政”的角色。
但千萬別指望貨幣政策來徹底扭轉經濟的頹勢,因為這一輪跟2008年那一輪不太一樣,上一輪有“4萬億”,而且實體經濟沒有喪失信心,而這一輪企業普遍信心不足,而且“4萬億”制造的產能過剩讓這一輪衰退更加嚴重,貨幣政策治標不治本。
“4萬億”制造的“信貸井噴”,將中國銀行業牢牢綁在了地方融資平臺和“鐵公基”項目上,風險至今沒有化解,如果繼續讓銀行“錢進”鐵公基項目,風險誰來承擔?因此,對發改委批復的項目不應該再讓銀行繼續做配套,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該將更多的信貸資源配置給轉型過程中的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避免像上一輪那樣發生信貸錯配。
“減稅政策”得落到實處
在目前實體經濟情緒悲觀的情況下,政府也不能不作為,政府刺激經濟的公共政策切勿再開小灶,應該加大財稅支持的力度,減稅政策應該繼續擴大范圍和比例,減輕宏觀稅負,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營造良好的企業生長環境,幫助實體經濟中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從上半年的財政數據來看,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減少,顯然實體經濟很不景氣。但實體經濟的不景氣其實也與宏觀稅負過高有關,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可能稅負高成本對經濟的影響并不明顯,擔當經濟預期悲觀時,過高的宏觀稅負將會雪上加霜。有人統計,1998年至2011年,中國的GDP現價(即名義GDP)平均增速為13.08%,全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速為19.54%,以可比價格計算,GDP現價平均增速與全國財政收入平均增速之比也達到了1:1.49,顯然宏觀稅負過重。根據“拉弗曲線”,當宏觀稅負超過一定限度時,企業投資和經營就會縮減,個人收入也會減少,政府稅收也隨之減少。因此在目前實體經濟前景不景氣的情況下應該適時減少宏觀稅負,而且結構性減稅的幅度應該加大,以刺激實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遺憾的是,很多“減稅政策”并未落到實處,中小企業要想爭取政策優惠太難了,反而優惠政策成了某些有權部門人員的謀私利、套取國家政策的手段。
當然,企業的不景氣是與各種高成本有關,除了資金使用成本過高、財稅負擔過重之外,人力資源成本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房租價格快速上漲也是導致企業利潤空間壓縮的原因之一,因此宏觀政策應該及時啟動全方位的刺激措施,營造良好的企業生長環境,幫助實體經濟中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以穩住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避免悲觀情緒進一步傳染!
啟動內需別打“高儲蓄”的主意
現在很多人都將目光瞄準到中國的“高儲蓄”上,無論在刺激經濟、啟動內需,還是在提振股市信心上,都想引“高儲蓄”出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