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4 00:57:30
天定高速出現問題,官方說法是路面破損由天氣原因造成,難以取信于民。
趙勇鋒
盡管對于天定高速出現的問題,官方已經給出了說法,但從網絡輿論來看,顯然并沒有消除公眾的疑慮,有不少網友質疑,“老天”是否又成了工程質量的替罪羊?
平心而論,這次天定高速出現的“路基沉陷”、“路面破損”等問題,是否是強降雨造成,質疑者缺乏實據,多是發自本能地“拒絕相信”是天氣原因。對于社會心態而言,“無論如何都不相信”與“無論如何都相信”其實同樣缺乏理性。因此我們有必要思考,天定高速為何令公眾質疑連連?
首先,“高速公路”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敏感詞匯,很容易引發社會情緒。“開著世界上最貴的車,用著世界上最貴的油,行駛在世界上最貴的公路上”,從這個流傳甚廣的段子中,不難看出公眾對高速公路收費太高的強烈不滿。“公路”本應立足在 “公”字,突出其公共事業的屬性,但本應造福民眾的高速公路異化為民生之痛,就難怪公眾心生怨憤。
其次,公眾的質疑也源于對權力腐敗的焦慮。在剛剛過去的北京特大暴雨災害中,許多主流媒體熱情謳歌“公民社會美麗剪影”的出現。與公民意識覺醒相伴而生的,是民眾對公共事務參與熱情的高漲,而微博等新媒體的興起,儼然使互聯網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從大的方面說,腐敗已經成為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往小的方面看,腐敗影響著每一個社會個體幸福度的提升,因此腐敗問題自然成為網絡輿論關注的焦點。有多少豆腐渣工程,就隱藏著多少權力腐敗,當耗資87億的高速公路頻頻出現問題,“腐敗”一詞自然在公眾的心頭油然而生。
再次,沒有及時做到信息公開,也是引發輿論質疑的重要因素。讓人不解的是,官方的回應為何總是姍姍來遲陷入被動?為什么總要等到輿論沸騰再去回應?假如天定高速一發生問題,官方就迅速展開調查并在第一時間向公眾說明情況,還會遭遇如此聲勢浩大的質疑嗎?更讓人不解的是,明明回應已經失去了最佳契機,然而依然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公開,對一些關鍵問題避而不談。假如官方能夠說明天定高速的建設標準能夠承受多大的降雨強度,而今夏的降雨量又有多大,顯然更有說服力。
另外,公眾的質疑,還因為相關方面公信力受損而引發公眾的“習慣性不信任”。天定高速在去年建成通車不久之后,即出現過嚴重的質量問題,在社會和媒體的追問之下,官方表示將“深入調查”,并將結果向社會公布。然而近一年過去了,人們望眼欲穿也沒等來調查結果。“狼來了”的故事只要在政府部門上演一次,人們就習慣性地相信還會有第二次。由此可見,誠信對公權力是多么重要。
因此,面對公眾即便缺乏理性的質疑,相關方面也不應感到驚詫不解,而在某些方面,有必要應該深刻反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