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保險

每經網首頁 > 保險 > 正文

上半年保險消費者投訴總量同比增超100%

每經網 2012-08-22 10:22:12

2012年上半年,車險理賠難、壽險銷售誤導等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問題仍然突出,保險業面臨消費者投訴的形勢依舊嚴峻。

每經網上海8月22日電(記者 李聽)  8月21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2012年上半年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通報》(以下簡稱《通報》),2012年上半年,保監會共接收保險消費者有效投訴件6176件,同比增長127.23%,反映有效投訴事項共6651個,同比增長129.42%。其中:信件投訴占投訴總量的18.10%;網絡投訴占9.33%;來訪投訴占8.31%;電話投訴占64.26%。另外,保監會機關共接收保險消費者提出的信訪復查申請8件。

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5.67萬件。其中,商品大類投訴中,家用電子電器類、服裝鞋帽類、日用商品類投訴量居前。在服務大類中,生活、社會服務類、房屋裝修及物業服務、銷售服務等服務大類投訴總量高于保險服務類投訴總量。

涉保險公司投訴增134.17%

上述投訴事項涉及保險公司的6524個,占投訴事項總量的98.09%,同比增長134.17%;涉及中介機構的27個,占1.91%,同比增長12.39%。

在涉及保險公司的投訴事項中,涉及產險公司的2600個,占保險公司投訴事項總量的39.85%,同比增長118.30%;涉及人身險公司的3923個,占60.13%,同比增長145.96%;涉及保險集團的1個。

具體來講,產險公司投訴總量居前10位的公司依次為: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陽光財險、安邦財險、中華財險、大地財險、國壽財險、天安保險、華安財險,上述10家公司的投訴量占產險投訴總量的82.00%。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產險公司億元保費投訴量均值為0.93個/億元,有22家產險公司高于平均值,其中億元保費投訴量居前5位的公司依次為:華農財險、利寶保險、安邦財險、渤海財險、信達財險。

人身險公司投訴總量居前10位的公司依次為:國壽股份、平安壽險、新華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生命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合眾人壽、陽光壽險,上述10家公司的投訴量占人身險公司投訴總量的82.16%。從億元保費投訴量來說,投訴量居前5位的公司分別為:中法人壽、瑞泰人壽、正德人壽、信泰人壽、昆侖健康。

消費者投訴總量顯著增加

2012年上半年,保監會共接收保險消費者有效投訴件6176件,同比增長127.23%。人身險公司投訴中違法違規類、合同糾紛類投訴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銷售誤導投訴居高不下。

上半年,涉及人身險公司的保險消費者有效投訴事項共有3923個,同比增長145.96%。產險公司投訴中違法違規類投訴下降明顯,但合同糾紛類投訴大幅上升,理賠糾紛仍是投訴焦點。

上半年,人身險公司銷售誤導投訴共計1214個,同比增長97.72%。從涉及險種來看,分紅險占銷售誤導投訴的62.36%;萬能險占8.24%;投連險占3.46%。從銷售渠道看,銀郵代理占銷售誤導投訴的48.6%;個人代理占46.95%。

保監會認為,誤導投訴問題主要表示是:承諾高收益或不如實告知收益情況(占48%),尤其近幾年保險投資型產品收益率普遍較低,使得當初銷售時承諾、夸大收益的問題更加突出;將保險與其他金融產品進行片面比較,甚至故意誤導成存款、基金或其他理財產品(占28%);代客戶簽字,隱瞞初始費用扣除、收費標準、猶豫期等有關的重要合同內容(占12%)等。

此外,上半年,涉及產險公司的保險消費者有效投訴事項2600個,同比增長118.3%。據了解,理賠問題仍是消費者投訴產險公司的焦點,且上升幅度較大。上半年產險理賠糾紛投訴事項共計1858個,占產險公司合同糾紛投訴總量的79.40%,同比增長188.96%。其中,涉及車險的共計1669個,占理賠糾紛的89.8%。

保監會認為,產險理賠投訴問題主要表現為:損失核定爭議方面,非人傷理賠案件問題集中于損失零件修換爭議、換件是否用4S店標準或修件改換件時讓客戶承擔部分費用等方面;人傷理賠案件問題集中于醫療費扣減、賠償標準的城鄉差異及誤工費、護理費賠償標準等方面。保險責任爭議方面,爭議集中于消費者對保險公司拒賠、免賠等理賠處理意見不服。此外,還有拖延理賠等其他問題。

保監會總結認為,2012年上半年,車險理賠難、壽險銷售誤導等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問題仍然突出,保險業面臨消費者投訴的形勢依舊嚴峻。下半年,各保險公司、各保監局要繼續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化解保險消費者投訴,不斷改善保險業的社會形象,實現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

責編 劉小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