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1 01:15:5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從8月16日上線搜索產品以來,即使尚無收入,但360已經開始沖擊原有的搜索市場份額,360搜索一度成為中國第二大搜索引擎公司,這引發了資本市場的無限想象。連日來,百度股價下跌,而360走勢卻連續上揚。
IT評論員曹悅平認為,通過“3Q大戰”,周鴻祎向資本市場展示了“中國唯一敢和騰訊正面掐架的公司”,而如今選擇百度的道理也同樣簡單,周鴻祎希望告訴資本市場“360是可以改變中國搜索格局的企業”。360股價從月初的15美元漲到了20多美元正是關鍵所在。
然而,360短期內給站長們帶來的流量上漲會很快進入一個平穩期。如果360不能迅速突破,“中國互聯網第二大搜索引擎公司”同樣也會面臨挑戰。
360面臨流量增長瓶頸
“3B大戰”中,360最強大的武器當屬僅次于QQ客戶端數量的用戶。截至2012年6月,360基于PC的產品月活躍用戶達4.25億,安全瀏覽器月活躍用戶達2.72億,個人啟動頁面日均點擊量3.68億。這意味著,當360把導航站和瀏覽器默認搜索引擎改為自家產品時,效果幾乎立竿見影。
Hitwise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百度、360、谷歌、搜狗、騰訊搜搜在國內的份額依次為56.44%、10.22%、7.54%、7.14%、4.72%。而在8月15日360搜索上線之前,上述搜索份額依次為62.1%、0、10.1%、7.8%、5.3%。
360在短短10天就上位,成為“中國互聯網第二大搜索引擎公司”。
不過,在快速沖高之后,360搜索份額的增長將進入一個平臺期。
《每日經濟新聞》調查了一家音樂網站和一家動漫網站,按動漫網站關鍵字數訪問的情況,8月21日達到峰值601個關鍵字訪問后,便出現階段性平穩,29日開始有一定下降;音樂網站的360綜合搜索PV峰值在27日達到76萬,獨立用戶9萬多。
通信專家陳志剛認為,360搜索目前看來更像是一個測試版,僅僅是把用戶的搜索提問提交給百度、谷歌等多個獨立搜索引擎,繼而把得到的搜索結果聚合,再按照自己的規則優化呈現給用戶,這樣的用戶體驗要迎戰眾多競爭對手,還需要進一步調整。
資本驅動搜索金礦
“360進軍搜索,最看重的是搜索的商業價值。”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認為,360的商業模式是賣瀏覽器的導航廣告,再怎么努力也就200多個廣告主,收入增長天花板十分明顯。
就在此前,360曾經遭遇做空機構的質疑。如何突破瀏覽器的天花板給投資者的想象空間,一直是周鴻祎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360上線搜索不久后,360第二季度財報發布。當季財報顯示,奇虎360公司在線廣告當季收入為5080萬美元,同比增長89.9%;網絡游戲為主的網上增值業務收入當季收入約為2170萬美元,同比增長167.2%。
陳志剛認為,360之所以進軍搜索市場,是要解決商業模式問題。360推出“搜索中的搜索”,盤活了來自自身導航頁和瀏覽器的流量。
互聯網專家王冠雄認為,360利潤的核心來自安全瀏覽器導航,但界面資源終究有限,而基于關鍵詞組合的搜索引擎資源幾乎無限。
“瀏覽器與搜索是最為緊密的商業合作,幾乎沒有成本。”宜搜科技CEO汪溪對此表示,分發流量的搜索引擎是互聯網的核心環節,也是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事實上,早在此前,花旗銀行已將搜狗的業務模式與360類比,搜狗搜索的流量60%來自搜狗瀏覽器,而搜狗也成功驗證了瀏覽器與搜索引擎的整合將推動搜索流量快速增長的模式。
財報顯示,2012年二季度搜狗的搜索收入為2900萬美元,而360瀏覽器的使用率大約是搜狗瀏覽器的3.5倍,但其搜索收入只有690萬美元。
汪溪估算,目前360瀏覽器憑借近30%的市場份額,去年全年收入是6000萬美元,而占據國內搜索引擎市場過半份額的百度2011年全年營收達145億元人民幣,實現凈利潤66.39億元。這意味著,此前周鴻祎嘗試的所謂游戲收入、電子商務收入基本上屬于 “牙縫收入”。汪溪表示,如果360進軍搜索,有可能拿下近20億元的收入,營收和利潤將達到之前預期的數倍,對360股價將是巨大利好。
或成千日之戰
“搜索是一個長期投入的產業,涉及幾百個環節,技術投入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汪溪對此表示。
“3B大戰”未來爭奪的第一個環節就是人才。
近日來,360通過微博等方式廣招賢士,而百度、搜狗、宜搜等多家搜索公司透露,360正在不遺余力地爭奪技術人才。對以上說法,《每日經濟新聞》聯系360方面,其拒絕評論。
據了解,目前360搜索團隊分兩隊,其中一隊為谷歌原中國研究員、百度前科學家、鳳巢系統架構師張棟帶領的創業團隊,另一隊則為360原有搜索團隊,兩隊并列發展。
就在此前,360官方發表聲明稱其搜索團隊已經有數百人,不過這個規模與百度近萬人的工程師數量尚難匹敵,與注重技術基因的搜狗上千人的工程師團隊相比也有差距。
“3B大戰”的第二個環節還是在渠道上。搜索引擎占據了互聯網的入口,但要將流量變為收入,還得依賴于線下的關鍵詞銷售隊伍。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360的渠道力量很強,如果能夠將低端流量盡快變現,從長遠來看,奇虎360的搜索仍然有機會。
搜狗CEO王小川說,“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技術積累才有可能把搜索玩好。搜狗一開始也是以曲為直,為了做搜索繞了很大一圈,最后繞到瀏覽器。周鴻祎為了做搜索,從安全做起,繞的圈更大。”
也許,“3B大戰”將成為一場超過5年的千日之戰。
/回顧/
周鴻祎和李彥宏的十年“恩怨”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360與百度的恩怨,可追溯到周鴻祎創業初期的3721時代。
1998年,從方正離職的周鴻祎創辦3721,開展中文網址服務,并基于這一服務發展出搜索排名、網址出售等盈利業務,同時建立了遍布全國的代理商體系。到2001年時,3721已經宣布盈利。
但是,當時開展域名注冊服務的CNNIC看到了這一模式的成功,也推出了自己的中文網址服務“通用網址”,并企圖以極低的代價收購3721。
2002年6月,百度推出自己的搜索工具條百度搜霸,其運營模式與3721插件高度相似。為了阻擊競爭對手,3721插件專門開發新功能模塊,阻止百度搜霸的運行,并阻斷了用戶下載、升級搜霸的通道。百度在掌握技術證據后,于當年9月將3721訴至法庭。但是,由于3721擁有的市場優勢,百度搜霸最終無疾而終。百度由此放棄了客戶端之路,專注于網頁搜索。
在資金層面上,盡管那時3721已經盈利,但面對在2000年第二輪融資就拿到1000萬美元的百度,其實力并不雄厚。最終,周鴻祎作出決定:出售3721。
十年前的這一戰,周鴻祎在戰術上贏了市場,但在戰略上卻輸給了百度。《福布斯》如此描述:“他多次告訴媒體,他是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失敗者。搜索是一個百億美元的市場,他看著李彥宏成為首富,自己卻落下了一身的罵名。”
360在今年8月公開了自己的搜索引擎產品,距離當年周鴻祎對百度搜霸開戰正好十年。當年在實力不足時的宣戰導致他付出慘重代價,今天,他再次與宿敵站在了戰場上。
/演進/
從3Q到3B大戰:互聯網的江湖之變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被譽為互聯網“角斗士”的周鴻祎再次將目標對準了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
對于周鴻祎而言,李彥宏是早晚要正面肉搏的互聯網大佬。甚至在3Q大戰之前,周鴻祎就曾希望拉攏馬化騰對抗李彥宏:由360出一個攔截百度的產品,先打百度醫療廣告(占百度30%的收入)。
但意外的是,這次周鴻祎的出手并沒有按照此前的設想出招。
360只想做收入?
此次,周鴻祎布局搜索異常低調,甚至被外界認為只是用來阻擊小米2發布的煙霧彈。
“3Q大戰時對騰訊服務的屏蔽是損人不利己,3B大戰對百度服務的拆分則是進攻性措施。”IT評論人曹悅平表示。
業內普遍認為,周鴻祎此次低調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這次只是想踏踏實實地做收入。
根據公開財報,2012年二季度搜狗的搜索收入為2900萬美元。而CNZZ此前的數據顯示,360瀏覽器的使用率大約是搜狗瀏覽器的3.5倍,但搜索收入只有690萬美元。
“如果一開始就砸爛搜索市場,豈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嗎?”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對此,周鴻祎表示,中國有壟斷市場的搜索巨頭,讓用戶沒有選擇,只有打破壟斷才會讓消費者和行業獲益,讓用戶成為贏家。
但5G創始人、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直接指出,周鴻祎拿百度的市場份額作為壟斷的證據,忘記了百度搜索不具有排他性,用戶可以自由切換。
未來博弈猜想
前媒體人郭建龍認為,周鴻祎選錯了時間點與百度開戰。在2009年,一個叫反流氓軟件聯盟的組織緊抓百度不放,百度曾被迫做過一次調整。
三年來,百度已有足夠的時間逐步解決這些問題,這令周鴻祎失去了一個可以打擊的牌。
不過曹悅平認為,這并不意味著周鴻祎無牌可打,360甚至可以直接以“無廣告干凈版”為賣點,配之以“安全搜索”之名,繼續升級與百度的用戶爭奪戰。
“周鴻祎現在的策略是培養用戶對360搜索的使用習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這也符合此前外界的猜測。猜測認為,周鴻祎有三步打算:第一步是對百度、谷歌等流量“劫持”,培養自身用戶習慣;第二步是尋找替代品;第三步則是在有了穩定流量和內容源后,強勢推出自身的搜索品牌。
“這是一場早晚的戰役。”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表示,騰訊、阿里、百度已經成為橫跨在中國創業者面前的三座大山,周鴻祎此舉對創業者而言,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
對于未來雙方將如何出招和博弈,李易認為,百度很有可能會在各種產品中屏蔽360抓取,以犧牲社區產品流量的代價打擊對方;而360則可能通過360安全衛士直接攔截百度廣告,劫持百度搜索流量,而這些都是損害用戶利益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