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09-09 22:34:23
9日上午9時左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彝良縣城趕赴震洛澤河,因為車輛眾多,道路狹窄,汽車行駛得相當緩慢。
每經記者 劉林鵬 實習記者 彭小東 發自云南彝良
滾滾車流,涌向震中洛澤河。
9日上午9時左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彝良縣城趕赴震洛澤河,因為車輛眾多,道路狹窄,汽車行駛得相當緩慢。這條彝良縣城通往洛澤河的生命通道,非常險要,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更讓它險象環生。
一個足有一間房子大小的石塊把一個小貨車砸成了“鐵餅”……這是記者剛出彝良現場三四公里左右看到的一番景象。10多名內江救援隊的救援人員正在清理著現場。
“我們是從攀枝花肖家灣煤礦直奔彝良的。”一位救援隊員表示。
汽車繼續前行,不斷能看到巨大的石頭橫亙在路上,使原本已經非常狹窄的道路顯得更加擁擠,沿途不時看到,有汽車、摩托車被山上滾落下來的巨石砸成了扭曲猙獰的模樣。
尤其是到了“貓貓山”的地段更是令人膽寒,一邊是不斷向下滾落碎石的萬丈絕壁,一邊是數十米深谷之下的滔滔河水。
面對如此險境,大多數司機選擇是緊踩油門,隨之而來的是從山上滾落下來的碎石敲打車頂的聲音。
幾乎每個險要的路段都有武警戰士在疏導交通。
彝河街街頭有眾多前來救援的人員和人士,以及部分受災群眾。
從彝河街繼續前行,道路更加陡峭,許多地方就像在絕壁中,硬生生的鑿出來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滑坡比較嚴重的的地方植被破壞的比較嚴重,碎石裸露在外,此種狀況,如遇暴雨很容易形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就是不發生地震,我們這里也時常發生山體滑坡。”洛澤河鎮的一位礦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此外,記者從彝河街到洛澤河水泥廠的路上看到數座小水電站和煤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些煤礦大多數已經處于停產的狀態。
今天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歷時一個多小時,來到了位于半山腰的洛澤河鎮羅鎮村的新街社、樹林社等進行實地采訪,這里的村民的房子損毀嚴重。
這些房子大多是用當地山上的石頭加上泥頭堆砌而成,抗震能力極差,有一戶人家的房子直接被夷為平地。
“我家的東西全部被埋在這下面了。”一位老大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哭訴。
許多村民在村口的路上,自發的支起了帳篷,有些小孩在帳篷里打鬧著。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