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9-10 15:56:19
由于中國社會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與經濟增長有著較強的關聯,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中國經濟應以何種方式實現增長。
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2.0%,在市場預期的范圍內,也是社會可以承受的。然而,反映實體經濟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沒有跟著上漲,反而下跌的幅度更大,這說明困擾我國經濟的市場需求問題依然沒有緩解。9月2日公布的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2%,連續4個月回落,說明經濟的前景依然不理想。但是,8月份的原材料庫存指數下降了3.4%,后期是繼續下降,還是緩慢回升,這種不確定性也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CPI上漲2.0%,表面上看是一個利好,然而CPI會維持在2%左右嗎?恐怕未必。其一,CPI的上漲是以去年為基數的,而2011年8月我國的CPI是上漲6.2%,社會能夠承受的上漲幅度本身就是十分有限的;其二,CPI未來繼續上漲的因素依然存在,國際糧價的上漲、原油價格的上漲、我國房價的反彈、服務項目價格繼續上漲,都可能讓CPI在未來進一步走高;其三,1~8月,我國的CPI已經平均上漲2.9%,第四季度CPI的漲幅空間已不大。
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的擔憂在我國并沒有消除,寬松的貨幣政策未必會如預期般來到。實際上,5月以來,央行已經連續8周在公開市場進行逆回購操作,8月底更是創下了央行單日2200億元的逆回購規模新高,而市場預期強烈的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卻遲遲未見行動,可見央行對貨幣政策的態度仍是十分謹慎。實際上,這也說明,即使后期央行通過降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工具適量放寬貨幣供應,幅度也不會太大。
再看看實體經濟的走向,如果原材料庫存指數繼續下降,則說明經濟依然處在探底、筑底的階段。外需方面,溫家寶總理8月25日在廣東調研的時候,已明確指出:“從新出口訂單指數等先行指標看,下一階段出口仍將面臨較多困難和不確定性”。內需方面,固有的經濟體制下,居民內需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動,反而是最近發改委批準的幾十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市場注入了投資需求擴大的想象。
通脹的壓力本身沒有消除,公共投資的擴大,短期內雖然會制造出較好的GDP增長數據,但也有可能導致CPI的大幅反彈,這顯然是政府和社會都不能承受的,也會導致貨幣政策更加難以選擇。7月份,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國企上半年利潤下滑11.6%,成本費用卻反增12.8%。考慮到國企在我國經濟中的代表性,實際上已經顯出了一定程度的滯脹苗頭,這是需要警惕的。
實際上,目前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可能已經不是每個月簡單的經濟數據了。由于中國社會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與經濟增長有著較強的關聯,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中國經濟應以何種方式實現增長。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型能否順利推進,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至關重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