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09-19 14:36:35
媒體和公眾的退場,“斷頭新聞”的存在,給涉事的單位和個人“暗度陳倉”提供了天然而又惡劣的掩體。
時間并不久遠,但哈爾濱塌橋事件似乎已被遺忘,一起似乎被遺忘的還有“表哥”楊達才、打人部長方大國等。現下,無論是微博還是傳統媒體,很難再發現相關新聞。好像陽明灘大橋根本沒有坍塌,楊達才們完全沒有出現一樣。媒體和公眾的退場,使得許多輿論熱點不了了之,儼然成為“斷頭新聞”。
時間是最好的稀釋劑,新輿論熱點的出現,不斷轉移公眾的視線,掩蓋了舊聞的解決。但是,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會因為新熱點的出現而習慣性地遺忘“舊聞”。在完善的法律體制下,事故的處理不會因為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減退或轉移而受影響,該擔責的應擔責,該處置的要處置。“斷頭新聞”的實質,是各種問責處理機制并未按照既定程序發揮作用。
輿論熱點成為“斷頭新聞”,最喜不自勝的當屬應當擔責的單位和個人。我們一直期盼“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但新熱點的接踵而至,使“舊聞”成功擺脫了媒體和公眾的視線,減輕了依法依規處置問責的壓力,也就給涉事的單位和個人“暗度陳倉”提供了天然而又惡劣的掩體。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熱點新聞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斷縮短,從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特性來看,新熱點掩蓋“舊聞”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便如此,“斷頭新聞”并不意味著事情的圓滿解決,同類事件的出現會使得公眾拾起遺忘的往事,變得更加憤怒,更加懷疑,甚至以后出現模棱兩可的事情時,陷入習慣性懷疑,寧信其壞寧信其假。“斷頭新聞”的存在,不但欺騙了公眾,掩蓋了社會矛盾,還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斷頭新聞”不斷侵蝕的無疑將是公眾的信任。公眾或許會一時遺忘,一旦驚醒,產生的將是失望、遺憾、沮喪和懷疑等負面情緒。本該從嚴處置的“舊聞”不斷石沉大海,不法分子、不公現象在新熱點的掩護下逍遙法外或懸而不決。久而久之,社會信用銀行里的“糊涂賬”不斷增加。隨著新問題不斷產生,舊矛盾不斷積累,“斷頭新聞”的無果而終,讓疲于奔命的公眾陷入一個又一個熱點的同時,心中的疑慮和不安也不斷增加。我們期待不再有“斷頭新聞”。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白靖利 )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