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2-09-24 07:50:38
《意見》明確了今后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左右。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全文如下:
為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科技規劃綱要),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現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科技工作。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實施科技規劃綱要,科技投入持續快速增長,激勵創新的政策法律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形成一支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我國整體科技實力和科技競爭力明顯提升,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中發揮了重要支撐引領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在持續,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不斷加強,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步伐加快,我國科技發展既面臨重要戰略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科技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要求不相適應,突出表現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原創性科技成果較少,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一些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分散重復封閉低效等問題突出,科技項目及經費管理不盡合理,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效率不高;科技評價導向不夠合理,科研誠信和創新文化建設薄弱,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影響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因此,抓住機遇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全面落實科技規劃綱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為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原則。一是堅持創新驅動、服務發展。把科技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放在首位,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二是堅持企業主體、協同創新。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強化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各類創新主體協同合作,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三是堅持政府支持、市場導向。統籌發揮政府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和監督指導等方面的作用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注重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在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的作用。四是堅持統籌協調、遵循規律。統籌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積極性,強化地方在區域創新中的主導地位,按照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內在要求,整體謀劃、有序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五是堅持改革開放、合作共贏。改革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科技資源,提高科技發展的科學化水平和國際化程度。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原始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幅增強,關鍵領域科學研究實現原創性重大突破,戰略性高技術領域技術研發實現跨越式發展,若干領域創新成果進入世界前列;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效益大幅提高,創新人才競相涌現,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一是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企業研發投入明顯提高,創新能力普遍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2.2%,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業領軍企業逐步實現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與國際同類先進企業相當,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綜合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二是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設若干一流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和研究成果進入世界同類科研機構前列;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一批優勢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是完善國家創新體系,促進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協調發展,強化相互支撐和聯動,提高整體效能,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左右。四是改革科技管理體制,推進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打破行業壁壘和部門分割,實現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五是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加快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力投入達到43人年;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六是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加強科學道德和創新文化建設,完善保障和推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擴大科技開放合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