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2-09-24 07:50:38
《意見》明確了今后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左右。
三、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四)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項目的決策,產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由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能力建設,“十二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工程技術類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優先在具備條件的行業骨干企業布局。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要更多地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和服務,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支持行業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開展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相關基礎研究,聯合培養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促進研發成果轉化。
進一步強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適用范圍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研發活動;改進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合理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范圍,加大企業研發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的落實力度,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落實和完善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的考核措施,加強對不同行業研發投入和產出的分類考核。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央企業圍繞國家重點研發任務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創新活動。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和金融支持,落實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規模,通過貸款貼息、研發資助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建立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資本共同支持初創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風險投資機制,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及新興產業創業投資計劃,引導創業投資機構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完善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向中小企業技術轉移的公共服務平臺,健全服務功能和服務標準。支持企業職工的技術創新活動。
(五)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科研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按照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的要求,明確定位,優化布局,穩定規模,提升能力,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公益類科研機構要堅持社會公益服務的方向,探索管辦分離,建立適應農業、衛生、氣象、海洋、環保、水利、國土資源和公共安全等領域特點的科技創新支撐機制。基礎研究類科研機構要瞄準科學前沿問題和國家長遠戰略需求,完善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運行機制。對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和學科專業,完善財政投入為主、引導社會參與的持續穩定支持機制。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要堅持企業化轉制方向,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
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制定科研院所章程,完善治理結構,進一步落實法人自主權,探索實行由主要利益相關方代表構成的理事會制度。實行固定崗位與流動崗位相結合的用人制度,建立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推進實施績效工資。對科研機構實行周期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和確定支持方向和投入力度。引導和鼓勵民辦科研機構發展,在承擔國家科技任務、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民辦科研機構享受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
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落實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科專業優勢,明確各類高等學校定位,突出辦學特色,建立以服務需求和提升創新能力為導向的科技評價和科技服務體系。高等學校對學科專業實行動態調整,大力推動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高等學校學科人才優勢,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建立與產業、區域經濟緊密結合的成果轉化機制,鼓勵支持高等學校教師轉化和推廣科研成果。以學科建設和協同創新為重點,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改革,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科研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教學團隊,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提升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率。
(六)完善科技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的機制。建立科技有效支撐產業發展的機制,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部署創新鏈,突破技術瓶頸,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推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力爭達到15%左右。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重點,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制定規劃、技術標準、市場規范和產業技術政策等進行引導。加大對企業主導的新興產業鏈扶持力度,支持創新型骨干企業整合創新資源。加強技術集成、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優化布局,防止盲目重復建設,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在事關國家安全和重大戰略需求領域,進一步凝煉重點,明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工程、科技重大專項、科技計劃、產業化項目和應用示范工程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實現電子信息、能源環保、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重大突破,促進產業加快發展。加大對中試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有機銜接。
加強技術創新,推動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圍繞品種質量、節能降耗、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等重點,完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應用推廣機制,提升傳統產業創新發展能力。針對行業和技術領域特點,整合資源構建共性技術研發基地,在重點產業領域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建立健全知識轉移和技術擴散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七)完善科技促進農業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創新的機制。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發展,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支持力度。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有效整合農業相關科技資源。面向產業需求,圍繞糧食安全、種業發展、主要農產品供給、生物安全、農林生態保護等重點方向,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大力推進農村科技創業,鼓勵創辦農業科技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一步完善公益性服務、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
注重發展關系民生的科學技術,加快推進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滿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投入,健全機制,促進公益性民生科技研發和應用推廣;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完善支持政策,促進民生科技產業發展,使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加強文化科技創新,推進科技與文化融合,提高科技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加快建設社會管理領域的科技支撐體系。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等先進手段,建設網絡化、廣覆蓋的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推進政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建立健全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互聯網信息安全關鍵技術保障機制,促進信息網絡健康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