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9 01:29:39
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美國QE3以及全球央行聯手釋放流動性之后,全球大宗商品方面并沒有出現此前所預期的新一輪反彈,反而凸顯疲態,到底誰是主導大宗商品走勢的決定性力量?
美聯儲宣布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激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熱情,國際期貨市場原油價格甚至一度突破100美元/桶,而且在流動性的催化下,特別是在由于美國、俄羅斯以及烏克蘭等國家罕見極端天氣影響農作物生產,國際農產品在大豆、玉米以及小麥等谷物產品的帶動下大幅上漲,漲幅較大的國際市場豆粕一度飆漲超過60%。
然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大宗商品方面并沒有出現此前所預期的那樣大幅上漲或是新一輪反彈,國內工業品方面更是全線收跌。其中,石化類商品跌幅明顯,塑料期貨主力合約1301收于每噸1.019萬元,跌幅2.58%;甲醇期貨主力合約1301收于每噸2811元,跌幅2.02%。制約商品和資源品漲勢的力量是什么?
從中長期看,實體因素而不是虛擬因素主導大宗商品市場沉浮。中國需求周期以及傳統重工業化產業周期行將接近尾聲,很可能預示著國際大宗商品的超級“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就需求量而言,中國多種大宗商品需求量,位居全球首位。2002~2007年間,中國鋼鐵產量從1.82億噸增長到4.89億噸,增量為3.07億噸,占同期全球鋼鐵產出增量4.4億噸的70%。同期,中國銅、鋁、鐵礦石、石油四種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長,對全球消費增量貢獻比分別為51%、56%、89%和33%。
然而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到達“峰值”后的趨勢性放緩,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難以走出“獨立行情”。
此外,由于中國今后將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種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就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經濟將越來越少依靠商品制造,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再平衡的背景下,中國對于大宗商品的需求將越來越小。從中長期看,中國正在告別兩位數的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將下一個臺階,從高速增長進入中低速運行。
但是從勞動力、技術和資本等基本要素看則發生了更大的變化,享受基礎要素的“紅利期”很快就要期滿。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導致的勞動力供給的變化、由政策和人口結構導致的儲蓄率變化,以及由勞動力再配置格局導致的全要素生產率都會出現變化。過去幾年來中國市場上大宗商品的存貨數量大大增加,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這些未消化的存貨可能讓中國成為幾種大宗商品的凈賣家。
因此,由中國需求基本面支撐的大宗商品、資源的繁榮周期也將趨于尾聲。中國“過度工業化、過度出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增長模式難持續。經濟增長將從由大量消耗資源的模式,轉為由通過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所推動,失去了需求的支撐,全球大宗商品超級周期也將接近尾聲。
最后,從全球結構調整角度看,以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轉變發展方式、重建國際競爭優勢和提升國際地位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戰略任務。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力推“再工業化”戰略,但美國所指的“再工業化”絕不是簡單的“實業回歸”,而是在二次工業化基礎上的三次工業化,實質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展高附加值的制造業。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uoper.xyz/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