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10-21 15:26:16
專家指出,由于利潤低、周期長等原因,許多藥廠不愿意生產兒童藥,我國市場上,兒童專用藥缺乏,兒童用藥普遍“成人化”,用藥安全難保證。
“一片直徑不到1厘米的藥,怎么分成兩份甚至四份?”一些家長反映,去醫院給孩子開藥,常常出現“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劑量,但從藥房拿到的藥卻是成片的,服用時只能用手掰。掰不了的就磨成粉末,用溫水溶解后,根據刻度分給孩子服用。
專家指出,由于利潤低、周期長等原因,許多藥廠不愿意生產兒童藥,我國市場上,兒童專用藥缺乏,兒童用藥普遍“成人化”,用藥安全難保證。
兒童吃“成人藥” 用藥安全難保證
進入秋季,由于晝夜溫差大,這段時間也成為小兒感冒的高發期。記者近日走訪長沙幾家醫院,發現兒童感冒、發燒的人數激增,一些帶著孩子看病的家長告訴記者,對付感冒等常見病癥,往往根據藥品的劑量,掰成若干分之一后,喂給孩子吃。
家住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附近的陳女士說:“孩子感冒咳嗽,我給她喝了成人的止咳藥,吃藥時減少了一些劑量。”
湘雅三醫院兒科主任趙玲玲認為,陳女士給孩子服用成人藥止咳,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在使用鎮咳藥物治療有痰咳嗽時,易造成痰液堵塞氣道,引起嚴重不良反應。
趙玲玲說,有家長認為,部分藥品標有按照體重服藥的公式,一推算就知道孩子吃多少藥了,殊不知這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湖南省兒童醫院大內科主任王希勇認為,同一種藥物在兒童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過程與成人有很大區別。成人感冒藥多為復合制劑,藥物中的某些成分不適合用于兒童,如果用藥不當極易造成兒童肝腎功能受損。
趙玲玲說,兒童吃成人藥,小病成大病,這種情況不少。比如地高辛、西地蘭、氨茶堿等,少有適合兒童的劑型,臨床上很難掌握用量,致使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又如用于小兒退熱方面的部分成人藥里含有大黃,成人可能不是很敏感,但小孩服用會引起腹瀉。
兒童專用藥奇缺 醫生無奈、家長苦惱
在今年9月份舉行的“兒童用藥問題”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兒童占總人口20%以上,但兒童藥品緊缺,國內市場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版”,多數是成人藥的“減量版”,國內市場90%藥品無適用于兒童的劑型。
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醫藥業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生產兒童藥品的藥廠卻寥寥無幾,能夠自主開發兒童新藥的專業藥廠更是鳳毛麟角。
不少家長表示喂孩子吃藥很苦惱,不到指甲蓋大小的一片藥,得平均分成兩份、四份甚至八份來吃,太不方便,最怕的是掌握不好量,導致孩子發生中毒等危險。
一些兒科醫生告訴記者,由于缺乏兒童專用藥,醫生經常面臨無藥可開的尷尬局面。比如發生佝僂病,亟須補充維生素D,但治療佝僂病的注射劑與口服液經常供貨不足。究其原因,是因為生產維生素D利潤低,一瓶維生素D的價格在2塊錢以下,一些制藥廠不愿意生產。
兒童藥品研發、生產需政策支持
受訪專家認為,兒童藥品研發遇“尷尬”、兒童藥品臨床經驗缺乏、制藥廠生產兒童藥品利潤低、報批難等,都是兒童專用藥匱乏的原因。
湖南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副主任陳光建說,兒童藥品研發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規定,不允許18歲以下的兒童進行藥品臨床試驗,最易發病人群需要臨床試驗數據支持,但他們不適合做藥品受試者。這個矛盾是世界性的,正在引起一些國家的重視。
湖南中和制藥有限公司是湖南為數不多的兒童制藥公司,公司負責人葉劍南告訴記者,在兒童藥品的開發中,尋找兒童受試者往往比較困難,所以兒童專用藥市場中,仿制藥品越來越多。
一些藥企負責人認為,兒童藥品新產品投入高、開發周期較長,兒童專用藥相對成人藥生產的批量小、包裝工藝相對復雜、通用性不高、市場需求具有季節性變化,由于生產成本較高、利潤較低,在研發、轉讓、生產、使用、銷售等諸多環節缺少政策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藥企的生產積極性。
有分析認為,社會有需要,市場沒供給,說明“兒童用藥”處于嚴重的“市場失靈”狀態。這種尷尬狀態已經存在多年,對兒童專用藥研發、生產行業發展予以引導、鼓勵與特殊保護迫在眉睫。
專家建議,對兒童藥品研發給予政策、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給予研發兒童藥物一定的市場保護期;設立市場獨占期或延長期;對兒童藥生產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等扶持政策;應從定價機制、醫保制度、招標采購、稅收制度、審評審批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還應積極研究我國的兒童基本用藥目錄和兒童用藥臨床指南、處方集,指導合理用藥。
(本文來源:新華網 記者:帥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