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4 01:00:41
備受關注的第二批保險投資新政,對保險投資來說,這是一次大松綁,對保險行業而言,這既是一次歷史性的機會,但也有可能是一次金融災難的開始。
備受關注的第二批保險投資新政,對保險投資來說,這是一次大松綁,對保險行業而言,這既是一次歷史性的機會,但也有可能是一次金融災難的開始。
險資運用的政策改革意味著險資在將來不再局限于股市和債市,投資主體和渠道將多元化,保險公司可以自主決定投資策略。“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雖然可以分散投資風險,但不確定性的風險也會進一步擴大。在投資領域,往往激進投資與風險收益相對稱,如果保險資金一改往日的謹慎投資,開始全方位出擊,也會帶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險資的絕大部分是養命錢、保命錢,安全性應該擺在首要位置,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利潤最大化的盈利性。
假如中國經濟不再像以前那樣高速增長,金融、地產等諸多資產領域出現系統性調整,保險公司激進式投資的結果將會是什么?一旦險資出現大幅虧損,而新的保費收入又不足以填平窟窿,保險公司面臨倒閉時又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其實,目前中國面臨著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現在中國全部的銀行貸款已經超過60萬億元,遠大于直接融資規模,而直接融資中的國債和公司債大部分都由銀行持有,金融風險大量集中在銀行體系。如果現在保險資金“大張旗鼓”地要求進入銀行體系、購入信貸資產,那么,在短暫的繁榮之后,銀行體系的風險或許將會轉嫁給保險體系。因此,險資投資還是謹慎為好。
近些年,中國保險業發展速度過快,問題和隱患都被掩蓋,現在需要居安思危和戰略布局,切勿盲目沖動。
從資產規模看,1992年到今天的20年間,我國保險業總資產增長超過了120倍。但一旦中國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加之老齡化到來,中國保險業將不太可能再次出現這種爆發式增長的局面,中國保險業在未來10年恰恰需要做好這方面的風險準備。
近兩年,中國保險業已經出現減速的跡象,況且保險業是要接受償付能力監管的行業,如果過度強調高投資收益、“去保障化”,則保險的本職功能將會受到沖擊。在快速發展期,之前的各種矛盾和風險看起來不太明顯,但未來壓力會很大。如果從保護保單持有人利益角度出發,現在反而應該強化保險公司的資本約束力,要限制保險公司盲目逆周期擴張和孤注一擲地冒險。
因此,盡管現在的政策給險資“大松綁”了,但希望保險公司要量力而行,要將風險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未雨綢繆,或許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剩者為王”,激進投資切記要不得。
有競爭是件好事,但過度強化和過高地賦予保險機構投資理財的職能,淡化保障功能,讓所有金融機構都搞多元化擴張和混業經營,金融產品的交叉性將會加劇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這就要求金融分業監管格局盡快調整,以適應金融混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否則金融風險會在不同金融機構和部門之間頻繁轉移,有些金融產品或機構也很有可能會利用監管漏洞來進行“套利”。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uoper.xyz/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