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機構

每經網首頁 > 機構 > 正文

部分央企“零貸款”倒逼股份行轉型 客戶下沉、收入多元化或是大方向

2012-11-08 00:58:3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經濟周期波動和人民幣國際化,將迫使商業銀行轉型。”一股份制商業銀行負責人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尤其是前兩項,成為商業銀行最為急迫的挑戰,也將迫使商業銀行面對目標客戶下沉、收入多元化等轉型壓力。”

也有銀行高層分析,經濟周期波動將影響銀行信貸結構,尤其是經濟下行周期,銀行資產質量難免下滑,而信貸資源配置也更青睞非周期性行業。

目標客戶下沉

“商業銀行最急迫的挑戰,一個是金融脫媒,另一個是利率市場化,銀行必須轉型。”浦發銀行副行長劉信義此前在三季報業績發布會上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以往大家覺得戰略轉型就是做大個人業務,提高中間業務收入,這個想法不完全對。”

劉信義認為,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影響就是目標客戶下沉、收入多元化。“在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下,大客戶的議價能力較強,過去注重于服務大中型企業客戶,而現在必須逐步加大對中小企業客戶的服務力度。”

以浦發銀行為例,2010年,浦發銀行中小微企業業務量的占比約為10%。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和調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該業務量占比已達15%。“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兩三年內將這一占比提高至20%,”劉信義說道。

“收入多元化,包括商業銀行自身收入要多,實現綜合化、國際化。”劉信義介紹道,“銀行必須從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擴展到大力發展輕資本業務,發展中間業務。”

“商業銀行提高中間業務收入,以往個人業務主要靠存款拉動貸款,現在要靠理財產品賺取手續費拉動,不消耗資本。”劉信義進一步解釋道,“國際化要求銀行跨到國際去實現收入。”

“綜合化則要求除銀行業本身外,可以在其他領域賺取收入,比如金融租賃、信托,”劉信義表示,浦發硅谷銀行已經開業,目前只能做外匯業務,未來將與浦發展開業務合作以開拓更多業務。

同時,劉信義指出,浦發銀行還將大力發展金融市場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

“一些央企現在已變成零貸款,發行中期票據的一些企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已變為1:1。”劉信義表示,市場變化迫使該行發展投行業務,對接直接融資大市場。

經濟波動影響信貸

“在宏觀經濟景氣周期,流動性充足,信貸資金需求旺盛,銀行信貸易過度投放,短期內問題不易顯現。”一股份制銀行行長說道,“但當宏觀經濟進入下行周期時,流動性不足的矛盾逐漸顯現,低水平項目信貸風險不斷暴露,信貸不良率上升。”

該行長指出,當前,國內正處于這個階段,由于銀行對經濟走勢悲觀,惜貸心理抬頭,逐漸收縮信貸投放規模,使部分經營健康企業的合理融資出現困難,正常經營受到影響,致使銀行不良率進一步攀升。

上述人士認為,一旦經濟陷入周期性波動,銀行信貸結構也會隨之變化。在經濟下行期,非周期性行業的業績受經濟影響相對較小,此類行業在信貸結構中比例上升。

同時,銀行也會更青睞發放短期貸款。“銀行認為企業前景難料,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或辦理能控制物資流、現金流的貿易融資產品,便于銀行風控。”

“經濟進入下行周期,銀行資產質量不可避免出現下滑。”該銀行行長說道,“在經濟高漲時,銀行喜歡對周期性行業和中小企業貸款,占比高、期限長。”

“但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旦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周期性行業受經濟下行影響更大,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企業經營下滑、不能按照項目評估時產生預期現金流的可能性加大,以上因素均使得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資產質量也會下降。”上述人士說道。

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與挑戰并存

“最優先考慮的當屬清算渠道優勢。中資銀行的網點優勢,是外資銀行無法比擬的。”當談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時,一位銀行分析人士做出如上表示。

該人士認為,一旦獲得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的地位,不僅意味著大量資金沉淀和中間業務收入,還能夠以清算產品帶動貿易融資、出口信貸、金融機構融資、外匯衍生工具、客戶理財乃至發行債券、股票承銷等投資銀行一系列產品鏈的發展。

“其次,機遇是客戶優勢。客戶對銀行產品和服務的接受度和忠誠度是銀行最寶貴的財富,因此客戶資源是各家銀行競爭的重點。”上述分析人士說道,“目前,國內支柱業務跨境貿易結算大部分為進口貿易結算,以處理人民幣支付為主,中資銀行擁有客戶資源優勢。”

不過,人民幣國際化也有挑戰。“不同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優勢,使得離岸人民幣產品存在差異。”該銀行分析人士指出,“理論上,各家銀行面臨的政策性約束是完全一致的,但隨著產品的專業技術化競爭不斷加劇,掌握專業化優勢往往可以把握先機。”

“此外,風險管理也是挑戰之一。”該分析人士指出,“與國內市場相比,國際市場金融自由化程度更高,復雜程度更高,市場競爭更激烈,其中蘊藏的風險也更大,尤其是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匯率風險和操作風險。”

“成立時間短是大多數中資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暫時無法克服的軟肋,它們對境外交易對手和客戶的信用狀況了解有限,而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極易給銀行帶來信用風險,進而造成巨額損失。”該分析人士說道。

“流動性風險也必須考慮。即使在人民幣接受程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當地也往往缺少人民幣清算體系,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存款沉淀,銀行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該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

“由于人民幣暫不能實現自由兌換,如果境外子公司和分支機構出現人民幣資金缺口,境內母公司或總部也無法及時調撥頭寸給海外機構,海外機構只有依靠清算行融資和當地市場同業拆借彌補資金缺口,但規模畢竟有限。”上述分析人士說道。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uoper.xyz/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