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2-06 07:52:35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1997年進軍內地零售業市場,開設多家連鎖便利店的香港上市企業--中國金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金投”) 已經離零售業越來越遠。
日前,中金投方面宣布變現零售業務投資,向摩根士丹利的直接投資基金出售其持有的北京港佳好鄰居連鎖便利店72%權益。
據了解,本次交易,中金投可回收現金超過1億元人民幣,及約5370萬元人民幣的純利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金投宣布出售好鄰居便利店股份的時間節點上,整體不景氣的中國零售市場上,不少便利店企業正在經歷一波關店潮。
徹底拋棄零售?
有報道稱,對于本次交易,中金投方面給出的理由是,便利店業務屬于集團非核心業務,無法為股東帶來可觀的回報。交易完成后,未來該公司持有資產將全面集中于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業務。
據該公司管理層介紹,北京和環渤海地區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旺盛,成長空間巨大,中國金融投資管理將更加聚焦管理資源和資金,繼續擴大業務,成為區域的領導品牌。
不過,早幾年,中金投對于零售業務的態度并非如此。
當時還叫港佳控股集團的中金投自1997年以來全面進行大陸流通領域和零售業各種業態的投資,除了在北京投資專業經營便利店的企業,中金投還將手伸向了華聯吉買盛。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1996年的華聯吉買盛,最初由華聯集團有限公司和海口港佳貿易有限公司各出資4000萬元組建。之后,上海華潤萬佳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華聯集團和港佳貿易各持有的10%股權后,華聯吉買盛的股權結構變為華聯集團、港佳貿易和華潤萬佳分別持有40%、40%和20%。
此后,華聯集團有限公司與一百、友誼、物貿三家商貿集團重組為百聯集團,港佳控股通過全資附屬公司持有吉買盛40%股份,成為與百聯集團并列的第一大股東。2007年,港佳控股在整體收購華潤萬佳在華聯吉買盛的全部股份后,持有華聯吉買盛60%股權,成為吉買盛的第一大股東。
當時的港佳控股在上海經營18家華聯吉買盛連鎖超市,在東北地區經營一家連鎖超市,而位于北京的便利店約有140家分店,在整個中國零售市場也占有一席之地。
2007年底,港佳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張小林曾表示,計劃每年在上海增設2-3家華聯吉買盛大型超市,年投資額約6000至9000萬元人民幣,而位于北京的連鎖便利店每年擬增設30至40家分店。
不過,這一切在2010年年初發生了改變。
2010年3月,港佳控股向聯華超市控股股東百聯集團出售其所持華聯吉買盛60%的股權。港佳控股出售股權所得款項凈額約4.41億元人民幣,擬用作增加在北京及其他城市的便利門店數目。
當時的港佳控股表示,上海零售業競爭非常激烈,應投放更多時間及資源,加強在北京的便利店業務及其他業務之市場領導地位。
可2010年的時候,港佳控股的零售業務只剩下在北京市經營170多間便利門店。
但對于僅剩下的便利店業務,如今的中金投還是決定要舍棄。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金投透過KPB Marketing成立一間新合營公司以經營便利店業務,其中KPB Marketing持有72%權益,余下28%權益則由集團主席張小林持有。這意味著,在這次出售72%好鄰居的權益后,中金投的業務將徹底完成去“零售化”。
便利店生態惡化?
有報道稱,近年中金投轉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業務后,取得了高速發展,利益豐厚,現金回報率超過30%,2012年中期股東純利實現了同比13.8倍的增長。
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金投的企業營收中,便利連鎖店業務的營業額為1.4億港元,相比去年同期1.19億港元的收入增加了18%,但便利連鎖店業務在企業總營業額的占比從85.7%下降至49.2%。而企業的約為183家的門店數比起前幾年并沒有大幅度的改變。
對于這次便利店業務的出售,北京港佳好鄰居連鎖便利店副總經理畢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股東的決定,作為好鄰居的管理層不方便發表評論,但這一決定不會對好鄰居的布局產生影響。
一份來自Kantar Retail的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便利店門店最多的是中石化的易捷便利店,門店數約為500家;北京老牌零售企業物美和京客隆分別以405家和224家的便利店數量排在二三位,而好鄰居排名第四。
對此,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表示,好鄰居和物美、京客隆等超市開設的便利店嚴格意義上應該算是微型超市,與7-11、羅森等現代便利店存在一定區別。前者更多只是解決了距離上的便利,但相比超市沒有價格上的優勢,相比現代便利店又沒有服務上的優勢,所以顯得有點尷尬。
而隨著7-11在北京開放加盟的提速和另一便利店巨頭羅森的進駐北京,北京便利店企業當下的日子并不好過。
對此,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高博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7-11等便利店開始加速布局北京市場并開放加盟,市場競爭漸趨激烈。目前北京便利店市場的發展環境逐漸惡化,在商業地產、通貨膨脹的帶動下,人工、租金成本節節攀升,給便利店造成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與此同時,羅森、好德和可的等便利店近日也被曝光關閉調整一批門店,引發業內對于便利店關店潮的擔憂。
“盡管便利店積極擴張、努力改善經營管理,但在行業景氣低迷的大環境下,生存艱難是普遍的現狀。便利店不堪成本重負,營收又無法有效提升,業績虧損而關店的現象比比皆是。”高博軒解釋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