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12-06 14:49:35
在多家超市采訪發現,食用調和油產品在名稱標示、配料比例、營養界定等方面存在諸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
當下,市場上眾多包裝精美、名稱花哨、概念新穎的食用調和油成為不少家庭烹飪用油的首選。然而,記者近日在多家超市采訪發現,食用調和油產品在名稱標示、配料比例、營養界定等方面存在諸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專家表示,應盡早出臺調和油國家標準,糾正其中的不正之風。
食用油產品名稱標示“五花八門”
據悉,調和油消費量已經占我國小包裝食用油消費總量的30%以上。
記者采訪發現,調和油生產企業往往僅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卻將調和油以前者來命名,產品命名極不規范。
藻油DHA調和油、添加深海魚油調和油、天然谷物調和油、均衡調和油……在長沙市岳麓區一家大型超市的食用油貨架旁,面對一排排名稱各異的調和油,一對前來買油的中年夫婦向記者道出了心中困惑,“名字全都是花里胡哨的,根本不曉得到底是什么”。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國內不少調和油產品的名稱標示存在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之處,有誤導消費者、故意打“擦邊球”的嫌疑。例如,一款國內知名品牌的5升裝調和油,產品名稱為“花生濃香食用調和油”,產品配料依次為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衛生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中規定,“各種配料應該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由此推斷,該款“花生濃香食用調和油”中花生油含量少于價格較低的菜籽油和大豆油,但是命名卻故意突出了花生油。
長沙理工大學食用油脂研究專家吳蘇喜教授說,市場上不少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利用消費者對調和油產品缺乏了解,有意混淆概念,隨意冠名。
食用調和油配料比例被視為“最高機密”
記者采訪發現,長沙一家超市所售的14個品牌的55款調和油,只有5款產品配料表中模糊標明“精煉菜籽油51%-54%”“冷壓山茶油、玉米油≥40%”等字樣,其余50款調和油均未注明配料表中的油類含量,消費者對調和油配比完全是“霧里看花”。
在一款“非轉基因茶籽調和油”貨架前,一位銷售人員表示,該款調和油中茶籽油和菜籽油的勾兌比例為7:3,絕不添加其他的油脂。然而記者發現,同品牌一款5升包裝的純茶籽油價格為338元,按照這名銷售人員的說法,該品牌“茶籽調和油”中僅茶籽油的價格就超過230元,而價格標簽上卻顯示,該款調和油價格僅為83.5元。
張明勤是湖南一家知名油脂企業的技術顧問,有著數十年食用油行業的從業經歷。他向記者透露,由于成本日益上漲,市面上調和油的成分多以大豆油、棕櫚油為主,茶籽油、花生油等價格較高的油類所占比例不大。各企業對調和油配料比例之所以敢秘而不宣,一是權威部門無法檢測配料比例,二是出于保護產品配方的商業考慮。
吳蘇喜指出,檢測手段的不成熟,調和油成分和配比的模糊不清,為一些不良商家生產劣質調和油甚至使用廉價油料以次充好提供了空間。業內人士指出,各生產企業視調和油具體配方比例為最高機密,整個行業一直心照不宣。
規范食用調和油市場亂象亟待出臺國標
吳蘇喜告訴記者,從2005年就開始,國家糧油標準委員會就開始制定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并于2007年形成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送審稿)》。這份送審稿對調和油配料比例和產品標示命名等問題進行了規范,明確規定應以配料比例多寡作為調和油命名參考,如果產品標示“花生調和油”,就說明該款產品中花生油的所占比例應為最高。
然而,對于國標出臺的核心問題——檢測手段和標準的制定,送審稿中并未體現。吳蘇喜表示,無論是動物油、植物油,還是其他油脂,它的化學本質均為甘油三酸酯,各種油脂結構相同,性質相近,混合后檢測難度極大。目前食品檢測部門只能利用油脂特征成分的定性反應做出調和油配料品種的“定性報告”,而無法實現對配料比例的“定量檢測”。
“相關部門應盡快協調建立專業系統的調和油比對實驗數據庫,通過變量比對實驗,分析調和油中各類油脂特征脂肪酸的含量,來斷定各類油脂的配料比例。為大范圍檢測提供堅實科學的數據基礎,攻克目前無法檢測、檢測結果不穩定的技術難關。”張明勤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