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2-12-26 14:22:00
死亡游戲 短短數月時間大戶輸光全部家產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絕對不會參與配資。”大戶老李痛心地回憶那段日子。他不僅輸掉了500多萬元積蓄,也毀掉了一個原本幸福的家
2010年,融資融券正式推出,投資者擁有了正規的借錢炒股渠道。鑒于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需要,融資融券業務規定,客戶資金量需在50萬元以上,開戶時間在半年以上。根據各家券商規定,融資融券杠桿率目前最高約為1倍左右,而且投資范圍也為滬深交易所的278只股票和7只ETF基金。
杠桿率過低、投資限制嚴格的融資融券令許多大戶感覺不解渴。為了適應大戶的需求,多家券商開發了傘形信托業務。據悉,華南多家券商營業部都可以為高端客戶提供一款名為傘形結構化的信托產品:即客戶作為劣后受益人,可以享受到自有資金兩倍的融資規模;融資起點為300萬元或者500萬元;融資利率為年利率10%左右;融資期限為半年到一年不等;資金投向為信托約定的方向,除了ST股外,基本上其他的股票都可以。
“‘傘形信托’屬于各大券商大力推行的創新業務,它有比較高的門檻,還用信托賬戶保證了產品的安全性和合規性,避免了此前配資所采用的個人賬戶對個人賬戶的模式。”深圳某券商營業部經理說。
與融資融券相比,“傘形信托”具有兩個最大的賣點:一是“傘形信托”杠桿率高達兩倍,而融資融券試點初期杠桿率僅為0.5倍,目前多家券商將這一比率已經放高至1倍,但與傘形信托依然有差距;二是資金投向除ST外,基本不受限制。
但正是這種“傘形信托”的配資服務改變了老李的命運,他幾乎輸掉了全部積蓄。老李原本是做外貿生意的,但隨著利潤率趨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他索性將生意轉手,專注于股票市場。今年前三個月,上證綜指曾有一波200點的漲幅,而老李因為踏準了節奏也小有斬獲,勝利也催生了他的過分自信。為了擴大戰果,他使用了營業部推薦的“傘形信托”配資服務,但杠桿擴大不僅沒有讓他實現財務自由的夢想,反而讓他幾乎輸光了身家。
在成功配資之后,老李支配的賬面金額也從300萬元,一躍至900萬元。老李還是按照原來的風格滿倉買入,但此后大盤一路走低,個股更是跌幅凌厲,老李所選中的股票跌了15%。而根據約定,如果單位凈值低于0.85元,此為警戒線,如果融資方不補倉,則券商可平掉50%的倉位。不甘心的老李又補倉了100萬元,平倉的風險暫時解除。
此后指數雖有回升,但好景不長。大盤在反彈一個月后,從五月開始一路向下,老李的倉位又遭遇了兩次清盤警告,不甘心的他只好忍著心痛,再拿200萬元補了兩次倉,但最終大勢難改,老李也難逃清盤的命運。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絕對不會參與配資。”老李痛心地回憶那段日子,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他不僅輸掉了幾乎所有的積蓄,也毀掉了一個原本幸福的家。他不知道自己未來還能做什么。
據本報記者對深圳各大營業部的調查,今年以來,幾乎沒有投資者可以從配資當中獲利的。“2007年之前,掙錢的人大把都是,但2007年之后,幾乎沒有能夠全身而退的。今年更是沒有一個盈利的,所謂做得好的也就是虧損少點。”深圳某證券營業部總經理說。
深圳某券商投資顧問小張告訴記者,“從今年來看,使用配資的一些大戶均非專業人士,而多是偏實業者出身,年紀也比較輕,過分自信也可能是造成他們虧損最主要的原因”。一些配資大戶的失敗,凸顯了配資風險管理能力的不足。業內人士認為,除了用資金實力來認定投資者資格外,部分券商在推出“傘形信托”的配資模式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投資者適當性方面的管理力度,把投資者的投資經驗納入限定范疇,將適合的產品銷售給適合的投資者。
被誤解的高杠桿
“使用杠桿做主觀股票交易的投資者,很少有成功的。”瀚鑫泰安董事長易三佑說,“只有絕對安全的產品,才可以放大杠桿,在境外成熟市場上,放大杠桿進行操作的投資基本用于絕對安全的套利交易,具有風險可控、高度程序化、每日結算等特點。”
地下配資的杠桿高達5倍、10倍,這意味著稍一波動,個人投資者就本金盡失。假設杠桿放大到5倍,個股跌幅10%,投資者的個人保證金損失就超過50%,不補倉的話,賬戶會被馬上平調。即使頂尖高手,也很難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獲利。“在香港市場上,曾發行過一種杠桿率20倍的認股產品,投資者的存活率不超過1%。”易三佑說。
即使大名鼎鼎的股神曹仁超,借錢炒股也栽過大跟頭。他在自傳中說,1971年時已經賺了20萬港元,錢來得這么快讓人有些“輕飄飄”,不知道什么是風險,1971年恒生指數從406點下跌至278點,跌幅達31.5%,這個跌幅本來不算太大,但由于借錢炒股,加上不懂止損,此前賺的幾十萬又都賠了回去,最后只剩下7000港元。
事實上,只有在大勢、個股等各方面結合的情況下,借錢炒股才能大概率取勝,而這僅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比如今年的市場,大家都覺得上證綜指2312點是底部,但底部往往超越預期,上證綜指一度跌破2000點。而許多券商宏觀分析師從今年1月份以來,就喊經濟已經見底,但到了三季度,經濟才現見底跡象。
個股的走勢更是難以把握。某大戶就兵敗在對某只個股的絕對自信上,他原以為自己對某只個股走勢有絕對把握,便以高杠桿融資借錢全倉殺入該股,但不幸,該股復牌后連續下跌,他也不得不止損走人。“我們見慣了這種情況,在賭一個消息全倉殺入后,某個大戶就從此永遠消失了。”某券商營業部負責人說。
近年來,“黑天鵝事件”對個股、板塊,甚至整體市場的沖擊也越來越大,即使公認的白馬股也不能逃避下跌的命運。因為塑化劑事件,酒鬼酒11月23日復牌之后連收4個跌停板,白酒板塊整體跌幅超過15%,大盤也被帶動重挫。而隨著做空模式的日漸成熟,類似境外的“獵殺止損盤”模式也將成為一種成熟的盈利模式,即某些對沖基金因為持有的某只股票遭遇黑天鵝,不得不賣出自己持有的其他股票以維持流動性,這就給了做空者可乘之機,他們可以通過賣空卷入黑天鵝漩渦的對沖基金所持有的股票,進行獲利,造成這些個股、板塊短期內暴跌。可以預見,隨著做空機制的成熟,黑天鵝會更多地被挖掘,從而加劇個股的波動性。
專家指出,只有絕對安全的產品才適合高杠桿。今年以來,債券型私募基金表現突出,部分產品收益率甚至高達25%以上,他們正是啟用了高杠桿,投資于絕對收益類產品。據悉,部分債券型私募通過1:3放大杠桿后,再通過1:9繼續放大杠桿,這意味著劣后資金有著30倍的杠桿率,即使收益率本來不到1%,但經過杠桿放大后,也達到驚人的25%以上。
即使這種絕對收益性產品,也蘊藏著風險。比如一旦流動性突然失去,就意味著所有的產品都要被動縮小杠桿,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看上去越安全的產品,殺傷力越大,必須時時警惕風險”,易三佑說。擁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夢幻組合”團隊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構筑了貌似絕對收益的產品后,杠桿比率高達60倍,但因俄羅斯債券危機這樣的小概率事件而突然失去流動性遭遇破產。
“有一種技巧,叫借雞生蛋;有一種智慧,叫以小博大;有一種生活,叫財務自由;有一種效應,叫杠桿擴大。”某配資公司客戶如是宣揚借錢炒股的好處,讓不明真相者怦然心動。但殘酷的事實卻是,杠桿在擴大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而不懂風險控制、缺乏投資經驗和信息不對稱的投資者可能由此走入難以翻身的深淵。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