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1-07 15:58:10
新華社針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采訪了多位經濟學家,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可供選擇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 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穩步回升態勢已逐步確立。然而,全球經濟舉步維艱,面臨充滿諸多難題和多變因素的經濟環境,中國經濟何去何從備受關注。
新華社針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采訪了多位經濟學家,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可供選擇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挑戰一:歐債危機久拖不決,美國經濟雖有好轉,但前景依然黯淡。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經濟持續萎靡不振,外需低迷已成定局,短期內難以好轉,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必將增加。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擴大內需,提升外需層次。
通過調整收入分配體系與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將國家財富向民間轉移,釋放國內居民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以彌補可能長期持續的外部需求不足。
加快發展服務貿易,調整出口結構,發掘國際市場的新消費潛力。全球化紅利遠遠不止于商品貿易,包括咨詢、會計、律師、醫療、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服務貿易空間巨大。這一方面對國內制度環境的要求更高,如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環境等,另一方面也需要以靈活的民間資本力量為主挖掘全球化紅利的潛力。
挑戰二:中國的人均GDP已邁過5000美元門檻,國際經驗表明此時極易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因為經濟水平的進一步增長會遇到瓶頸期,需要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社會預期值的增加不會停止,兩者的剪刀差容易引發社會問題。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必須在保持政治、經濟、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通過推進相關領域的改革來促進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增長新格局的形成,即由過去依靠農業轉向工業再到服務業為主支持經濟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中國必須轉變過去單純強調速度以及依靠外需、低廉的環境資源和勞動力的發展方式,創造條件促使企業向產業鏈高端轉移,改變產業結構不均衡的現狀,努力發展第一和第三產業。
挑戰三: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全球競爭力。
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總的原則是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加強對各個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制定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化解方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合理安排生產力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
挑戰四:“去房地產化”。“房地產化”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也導致了住房市場的投機,不僅快速推升了房價,擠壓了住房消費需求,還把房地產泡沫吹大,增加了金融體系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政府必須實現住房的民生性及住房市場性質上的轉型,對當前與住房市場相關的土地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稅收政策及住房保障政策進行重大改革。
首先,進一步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其次,對住房的投資性、住房的消費性、保障性住房等用政策進行嚴格區分,三者的比例最好是20:70:10,即把投資性住房規模限定在20%以內;第三,對當前國內住房統計指標體系進行調整。
<!--/enpcontent-->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