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9 01:22:30
針對上述舉報,坊間眾說紛紜。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認為,可能有人在惡意做空。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卓志強 任世磊發自廣州、武漢
每經記者 卓志強 任世磊發自廣州、武漢
昨日(1月8日)有媒體報道稱,一份發往香港證券監管機構的匿名舉報 信 對 中 聯 重 科 (000157,SZ;01157,HK)的財務真實性提出質疑。舉報信指出,中聯重科將部分未實際銷出甚至是不存在的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以夸大利潤,通過這種方式,中聯重科僅華東地區的銷售額按年增長幅度就足足夸大了10倍。
受此消息影響,中聯重科昨日一早緊急發布了A股和H股停牌公告。其中,A股的停牌公告發布于上午9時24分,距開盤僅6分鐘。
針對上述舉報,坊間眾說紛紜。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認為,可能有人在惡意做空。
“對我們公司的指責都是不實的,這是顛倒黑白!”針對質疑,中聯重科副總裁何文進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道。昨日晚間,中聯重科發布澄清公告,對質疑作出全盤否認。
中聯重科:不存在財務造假
上述匿名信指出,在2012年整個重型機械市場下滑的情況下,中聯重科是重型工業機械生產行業中,唯一錄得前三季度純利及營業額有雙位數同比增長的公司,當中存在造假可能。
根據該信附有的據稱是中聯重科華東區內部的銷售文件顯示,該公司將銷售分為3種,包括正常銷售、B類及C類銷售。舉報信顯示,其公司內部人士透露,正常銷售是指已與買家簽訂、有確實出貨及付款日期等的正常訂單;而B類銷售其實是買家預期會購買,但未有出貨日期、未付款,且產品仍放倉儲的潛在訂單;至于C類銷售,則只是中聯重科將一些舊有客戶套上別家公司而虛構的訂單。舉報信稱,中聯重科將根本未發生交易、虛構的B類及C類銷售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內,制造出營業額大幅增長的假象,當找到其他真正訂單時就用來填補取締問題訂單,被取締的問題訂單以“客戶退貨”的方式處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信中還附上了中聯重科華東區2012年前3個月的銷售數據:該區域正常銷售額20.55億元,B類銷售額1.38億元,C類銷售額4.83億元,以正常銷售額與2011年同期的19.84億元作比較,同比增幅只有3.5%。舉報者根據簡單計算認為,將3種銷售額加起來,同比增幅一下子躍升至34.8%。
舉報信稱,中聯重科不只在華東區使用這種“造數”手法,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公司表現可以優于同行。
昨日晚間,中聯重科通過公告對上述財務造假質疑一一作出回應。
中聯重科稱,公司的收入實現嚴格按照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進行確認,經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及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對年度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并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不存在財務造假、將部分未實際銷出甚至是不存在的訂單計入正常銷售額內,以夸大利潤表現的情況。
就上述正常、B、C分類銷售政策,中聯重科明確表示,公司從未有分類銷售政策,更不存在B類銷售和C類銷售,公司所有銷售均為正常銷售。而華東地區20.55億元和34.8%的銷售額及銷售增幅數字也遭遇中聯重科的否認,“中聯重科華東區2012年前3個月的銷售數據為13.19億元,與2011年同期的10.02億元相比,同比增長31.64%。”
“公司表現優于同行,有雙位數純利增長,主要是因為公司產品技術、質量和服務的進一步提升,使得產品訂單增長,以及產品毛利率的提高、產品結構的優化。”中聯重科在公告中稱。
分析師:有人惡意做空?
“這已經是2012年來中聯重科第二次被質疑財務作假,但是感覺很有可能跟上次一樣,舉報人利用一些東西以偏概全,具體如何核算的,還真不清楚。”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這次舉報存在兩種可能,一個是可能有人惡意做空,另外一個也很有可能是競爭對手的舉動。”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媒體報道也特別指出,上述舉報信“所提供的所謂內部文件,并沒有中聯重科的公司名字、蓋章等,真偽仍有待證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12年上半年,在同行業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的只有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600031,SH),三一重工小幅增長4.6%,而中聯重科則增長了21%,全行業16家公司總營業收入下滑68.78億元,而中聯重科增長近49.71億元。從凈利潤來看,中聯重科的表現更是驚人,行業內12家主流公司凈利潤下滑,而中聯重科卻大幅增長21.47%,全行業16家公司凈利潤下降24.32億元,而中聯重科卻增長了約10億元。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uoper.xyz/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