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1 00:49:30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2012年的基金發展剛有所起色,然而去年底證監會公布《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擬引入符合條件的券商、保險、私募基金開展公募基金業務,再次將公募基金推入到“漩渦”當中。
一時間,資管行業群雄競起,公募基金能否在巨變前夜撐住局面,迎來轉機?《每日經濟新聞》本期基金周刊為您呈現巨變前夜的業內百態。
基金公司公募“壟斷”不再股權附加值下降
打破業務限制的“手銬”,亦拆除壟斷的“城墻”,公募基金正經歷走出去、迎進來的行業變局。
2012年12月30日,證監會公布《暫行規定》,擬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三類機構直接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這也是繼專戶業務投資范圍拓寬、基金審核通道制取消之后,公募基金業市場化的另一重大舉動。
引入市場化競爭
準入門檻放開之后,新進機構能發哪種類型產品,成為券商、保險等機構共同關注的話題。“我們在等待細則,看看有沒有其他的限制”,某保險資管人士如是表示。
對于機構翹首以盼的業務細則,監管層以“市場化運作”作出回應。證監會基金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未來希望讓各類型資管機構根據自身特點,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作過多的限制。這也意味著,目前公募基金能做的產品,保險、券商、陽光私募或都能參與,未來公募基金業務中的各個環節,都將直面來自其他機構挑戰。
近年來,受基礎市場拖累,公募基金權益類產品規模止步不前,而隨著牌照“護城河”消失,這一給公募基金貢獻最多利潤的品種面臨被其他機構瓜分的風險。“私募基金有穩定的客戶群體,激勵機制靈活,股東方壓力小,其中的優秀者,或能憑借較高的市場號召力,迅速募集大量資金,抵御公募基金高成本的門檻。而券商有豐富的投行經驗,很多項目往往在上市之前就已接觸,可以多方位了解企業。”某基金業內人士已經預見多方壓力。
此外,即使是在基金公司近年來大力發展的被動投資領域,競爭也將日趨激烈。“現在二級市場買賣ETF,需要向券商付交易傭金,同時會間接向基金公司支付管理費,而海外券商發行的ETF,有這樣一種產品,只收取傭金或管理費其中一項。”某券商金融工程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不僅投資領域受到挑戰,基金渠道營銷也會遭遇新進者的沖擊。“業內對私募并不擔心,反而很擔心保險。因為私募的后續服務,中后臺的建設還不太完善。而保險這兩年挖走基金公司很多人,而且團隊的服務意識很強。另外,保險資金實力雄厚,也經得起虧損。”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如是分析。
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曾在“2012年度基金業發展論壇”上表示,未來整個基金行業的利潤率會經歷一個下滑的過程,“這個仗打起來了,過去基金公司利潤率都是30%、40%或者是50%,未來利潤率會很快下降,達到10%或者是20%,直到有一些公司扛不住了,不敢打了,這個仗才結束。”
基金股權價值下降
由于牌照紅利存在,基金公司股權一直不乏追逐者,然而,隨著近年來行業賺錢效應下降,新公司盈利時點不斷后延,基金公司股權變動次數呈現出先升后降趨勢。而公募業務壟斷格局的打破,基金公司牌照所蘊含的附加值將進一步下降。
去年年初,上海久事轉讓所持有的萬家基金20%的股權,拉開基金公司股權變動序幕。此后,金元惠理、中郵及招商基金陸續完成股權變更。統計顯示,2012年共有4家基金公司發生股權變動。而2011年,包括華夏在內,多達10家基金公司發生股權變更。
然而,股權變動頻率降低,并不代表基金公司財務狀況轉好。2011年,披露了財務數據的51家基金公司全年總凈利潤為80億元,同比下滑20%。2012年形勢更為嚴峻,可對比的24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合計凈利潤17.31億,同比下滑32.80%。
“這說明潛在進入者熱情下降,基金公司股權轉讓多為非控股股東,他們大多從財務投資角度考慮,并沒有長遠規劃,去年大半年行情低迷,也影響了潛在進入者的投資熱情。”北京某券商基金行業研究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值得注意的是,與股權轉讓低迷不同,新基金公司成立步伐日益加快,去年共有8家新基金公司成立,成立數量再創單年新高。對此,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副總稱,未來基金公司成立數量還會慣性增加,但隨著牌照紅利消失,這個行業已經變成一個普通的行業,幾年后,基金公司成立速度或有所放緩。
“之前成立基金公司的股東都為金融類機構,出于戰略布局考慮,本身就很希望進入這個行業。隨著牌照放開,券商保險等機構若想從事公募業務,可以成立基金公司,也可以自己經營,這也會影響基金公司成立速度。”上述基金行業研究人士表示。
牌照紅利消失之后,基金公司未來股權定價也會出現分化。“做得好的基金公司,股權價值會上升,盈利困難的基金公司,賣不出去,打折出售都有可能,不會似之前,無論好壞,都享受溢價交易。”上述基金公司副總分析指出。
人員流動加劇
行業壁壘打破,也給已高度流動的基金人員從業市場,再增另一不確定因素。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信托、券商等金融行業崛起,整個金融行業人才相互流動呈加速趨勢。可查數據顯示,目前券商資管部門,至少5名投資經理出身公募基金,而去年基金公司集中發行固定收益類產品,亦從保險、銀行引入多名人才。
“其他資產管理公司,若是希望盡快打造公募基金業務團隊,采取高薪引進人才戰略,不排除短期行業人員流動性加劇。”上述基金公司副總稱。
不過,在上海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看來,行業內打響大面積人才爭奪戰的可能性不大。他認為,高薪挖角需要成本,現在行業內人員成本已經很高,再把薪酬上提,會增加新公司財務負擔。“只要關鍵的業務骨干到位,其他從業人員,保險及券商可以內部培養。”
新機構進入,基金從業人員職場選擇范圍也隨之擴大。不過,對于是否考慮公募基金公司以外的平臺,基金業內人士則態度冷靜。滬上某基金經理表示,剛起步的基金公司或基金部門,整個投研團隊的搭建磨合都尚需時間。此外,他個人認為基金公司相對市場化,公司文化上的區別也會影響職業選擇。
上述市場部人士則認為,新成立基金部門的整個團隊仍不完善,但若對方股東實力雄厚,能提供更好的平臺及職務,自己對新公司未來前景看好,也不排除會加以考慮。
保險篇
客戶變對手 保險資管與基金互搏地盤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暫行規定》的發布,讓保險資管公司與基金公司的關系愈發微妙。此前,前者是后者最重要的機構客戶,而往后,雙方則成為直接的競爭對手。
伸手對方地盤
在得知近期保險資管公司被允許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后,新華資產的高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正在對這一業務進行討論,最后通過什么模式來做還沒有定論。”而上海某保險資管公司亦表示在積極準備之中。
據證監會發言人透露,目前有14家保險資管公司符合證監會對于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的門檻規定。而根據2012年保險資管資產規模的預測結果,目前四家上市保險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份額分別為:國壽35.8%、平安17.9%、太保10.8%、新華7.3%,占到保險資管市場總份額的七成。
而去年,保監會也發布規定允許保險公司委托基金、券商等機構進行資產管理,目前已有29家基金公司獲得保險資金管理人資格。
隨著保險資金委托管理對基金公司放開,以及公募基金業務對保險資管放開,以后雙方將展開正面交鋒,成為彼此直接的競爭對手。
專業與特色之爭
因強大的渠道能力,在三類新進入公募業務的機構中,保險資管被認為是基金公司最為強大的潛在對手。而去年,保監會已下文允許擬滿足條件的保險機構代銷公募基金產品。
然而也有基金公司高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內功是否過硬才是關鍵,“保險資管以前管的是保費收入的錢,這和你自己去市場上募集錢來做投資是兩個概念。公募產品設計、營銷推廣、投資管理都與原來保險資管的模式大不相同。”
事實上,術業專攻亦在保險公司考慮范疇之中。有平安資管內部人士透露,公司暫時不會開展公募業務,“我們集團下面已經有基金公司,他們做這一塊業務會更專業。”平安集團旗下平安信托控股了平安大華基金公司。
在投資風格上,有此前在保險資管工作經歷的投研人士表示,由于所管理資金的特性,保險資管在投資中非常關注絕對收益,在風控方面也十分嚴格,這樣的投資基因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可能會迎合部分投資者的需求。
人才雙向流動加速
保險資管對于各類投資人才的需求亦是前所未有的旺盛。“這兩年保險從基金公司挖了不少人,有投研的,也有管理的。”業內人士表示。
目前不少保險資管的高管中常能見到公募人士的身影,新華資產總經理李全來自博時基金,太保資管副總經理余榮權來自國泰基金,合眾資產總經理陳禮華來自長盛基金……
投研方面則是以優補缺。據了解,保險資管從基金公司引進的大多是權益類投資管理人員,而隨著最近兩年固定收益類產品熱賣,基金公司也從保險公司挖來不少從事固定收益類的投研人士。
而未來,另類投資人才也將成為保險資管網羅的重點對象。自去年年中以來,保監會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險資投資新政,極大地拓寬了保險資金的投資范圍。
“以前保險能利用的投資工具相對單一,去年終于允許參與股指期貨等衍生品交易,我們要好好利用這一工具,開發一些用對沖工具獲取絕對收益的產品。”有保險資管高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已經積累了一些這方面經驗,還在找人。”
事實上,在保險委托基金進行專戶管理的資金中,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量化投資產品以及權益類產品亦是其偏好的品種。
券商篇
控股券商受限同業競爭 欲出清公募基金股份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受制于“禁止同業競爭”條款,部分持有基金公司股權超50%的證券公司將無法開展公募基金業務。這將帶來兩個可能性,一是部分大券商將暫時放棄公募業務,另一可能則是券商股東可能減持甚至全部出讓所持基金公司股權。對于一些“大券商”控股的“小基金”,其地位可能岌岌可危。
12家券商受限
在《暫行規定》發布時,證監會發言人曾表示,按照準入規定,目前有16家證券公司滿足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條件。
按照《暫行規定》的要求,證券公司申請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管理資產規模不低于200億元。隨著去年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突飛猛進,“我感覺目前規模超過200億的資管公司應該不止16家了。”某資管公司負責人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然而另一項條款將其中部分大型券商擋在了門外。
去年剛實施的新版《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管理辦法》中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的單個股東或者有關聯關系的股東合計持股在50%以上的,上述股東及其控制機構不得經營公募或者類似公募的證券資產管理業務。”
“確實是會受到這個條款的限制。”有資深金融領域律師對此表示確認,“目前很多證券公司持有基金公司股權在50%以上,按照新管理辦法規定,是沒有辦法開展公募業務的。”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目前持有基金公司股權在50%以上的券商有12家,海通證券(持有51%海富通股權)、興業證券(持有51%興業全球股權)、國泰君安證券(持有51%國聯安股權)、申銀萬國證券(持有67%申萬菱信股權)、光大證券 (持有55%光大保德信股權)、國信證券 (持有50%鵬華基金股權)、國海證券 (持有51%國海富蘭克林股權)、新時代證券(持有60%融通基金股權)、東北證券(持有64%東方基金股權)、西部證券(持有51%紐銀梅隆西部股權)、方正證券(持有66.7%方證富邦股權)、金元證券(持有51%金元惠理股權)。
券商股東面對雙項選擇題
有意愿進入公募領域的證券公司并不在少數。“會里的領導很鼓勵我們來拿這塊牌照。”有券商高管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會陸續出臺細則,“下半年應該就可以發產品了。”
然而,“禁止同業競爭”的規定對開展公募業務雄心勃勃的大券商而言,無疑澆了一盆冷水。
此前,曾有國泰君安資管公司高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證監會頒布相關規定后,公司對于開展公募業務很感興趣。據了解,國泰君安去年底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產品結構中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
“現在對于控股基金公司的證券公司來說就有兩個選擇,要么就不做公募業務而是集中精力把基金公司的業務做好,另一種選擇就是降低在基金公司的持股比例——降低到50%以下,不再實現控股。”上述資深金融領域律師表示。
“某證券公司在考慮把所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權全部轉讓出去了。”據知情人士透露,有個別證券公司已經在商討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對券商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很清楚,‘自己要不要做?自己有沒有能力做?’也就是一個商業選擇的問題。不同的公司想法不一樣,有的公司覺得下面的基金公司做得并不太好,還不如自己來做。”
事實上,上述12家由券商控股的基金公司經營和業績情況良莠不齊,其境遇也可能迥然不同。如鵬華、海富通、興業全球等投資和產品可圈可點,而國聯安、申萬菱信、金元惠理,東方基金等則不如人意。
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券商系基金公司股權變更的情況可能會因此增加,同時,證券公司籌建新基金公司的動力也可能受到影響。“如果券商自己就可開展公募業務,那么基金公司牌照的價值當然會打折扣。”“如果旗下基金公司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它增持基金公司的股權肯定比自己從頭開始做更好。例如華夏基金的大股東中信證券,那它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做公募。”而對于一些“大券商”控股的“小基金”,其地位可能就岌岌可危了。
私募篇
符合條件私募寥寥最擔心“燒錢”
每經記者 陸慧婧 發自上海
公募基金大門將向陽光私募打開,意味著私募基金旗下業務可橫跨公私募兩大領域,對此私募普遍表示歡迎。但談及試水新業務,陽光私募則態度謹慎。一方面,能夠符合條件的私募數量有限;另一方面,開展公募業務帶來的組建團隊、渠道鋪設等人力成本,是橫在多家私募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符合條件者寥寥
“最近3年連續盈利、最近3年管理資產規模均不低于30億元”是證監會規定陽光私募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硬性指標,而捱過三年漫長熊市,艱難生存下來之后,多家私募基金卻因盈利條件不符,止步于公募業務“門外”。
“最近幾年行情不好,能夠3年連續盈利的私募屈指可數。”某陽光私募研究員表示,尚雅投資、新價值、從容投資,這些老牌私募或由于近年業績不佳,難以滿足開展該業務的盈利指標。
此外,3年的時間門檻,也讓最近幾年崛起的新興私募暫難達標。“公司成立的第一款產品澤熙1期要到今年3月份才滿3年,而即使澤熙1期成立時間達到3年,僅靠這單只產品,達到條件的產品規模也不足30億,不符合‘最近3年管理資產規模均不低于30億元’這一條件。”澤熙投資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曉武表示,目前“從盈利要求、資產規模標準來看,或只有重陽投資、星石投資、淡水泉、朱雀投資、上海證大、凱石正益等幾家機構達到開展公募基金業務門檻。”
交易型私募意愿不大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硬性規定,投資風格是否適應公募基金投資,也是決定私募參與公募業務的一大因素。
按照基金經理背景,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經理,或因風格相似,開展公募基金業務意愿更大。
“高層來源于公募基金團隊的陽光私募,整個公司架構、投研團隊、風控體系的建立都與公募基金相似,此外,公司里部分研究員也來源于公募行業的話,開展公募基金業務則更為熟悉。”某券商分析師表示。“從以往的投資風格看,星石投資主做絕對收益,持倉較為穩定,重陽投資偏好白馬股,這兩家陽光私募投資風格相對接近公募基金。”上述券商分析師進一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
與公募派系不同,澤熙投資風格更偏向交易型,開展公募基金意愿可能相對不足。此外,亦有分析師認為,以澤熙投資在陽光私募里的號召力,募集資金并不算難事,但從追求規模的角度分析,參與公募基金業務動力不大。
成本為最大阻力
公募基金多數擁有金融機構等實力雄厚的大股東,私募基金多是個人經營,開展公募業務面臨的巨大成本支出,也是陽光私募考慮的一大問題。
澤熙投資表示,除了產品成立時間外,成本等多重因素是公司決定是否涉足公募基金業務需要考慮的問題。“投研團隊的搭建,渠道鋪設都會涉及成本,光是人員的擴容,基金會計就得請10多個。此外,私募基金的絕對收益和公募基金相對收益是兩個不同的事情,從投資理念上看,公司是否適合做公募業務,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目前階段,公司首先考慮把陽光私募絕對收益這一塊做好,公募基金業務還沒有深入探討,但也不意味著徹底否決。”
淡水泉相關人士也表示,是否開展公募基金業務,取決于很多因素:首先關系到公司的戰略戰略定位;此外,術業有專攻,公司能否同時兼顧兩塊業務也需要衡量;另外,人員隊伍也是必須考慮的,比如,管理陽光私募的基金經理,是否能同時管理公募基金,這一問題,就意味著投研團隊的搭建擴容。“關于新業務這一問題,公司還沒有深入研究。”
“作為私募公司,我們沒有雄厚的股東支持,也沒有優質的集團資源共享,我們是否有能力進入競爭激烈的公募領域,只能取決于公司的整體綜合實力。”星石投資總裁楊玲如是指出。
“僅從公募基金公司開展業務需要的一套登記結算設備預估,開展此業務成本至少1000萬元,此外,目前一些小型陽光私募團隊可能只有3~4人,而現在最小的基金公司工作人員都有60~70人,人員隊伍的擴充,也會涉及場地及人力等成本。”華泰證券金融產品研究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