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銀河證券金星集合理財連虧3年近一年回報率排名倒數

2013-01-21 00:49:47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自2009年成立以來,金星1號自2010年開始連續3年虧損。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硯丹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日前,銀河證券旗下兩款集合理財產品“銀河福星1號”和“銀河金星1號”(以下簡稱金星一號)均披露了2012年四季報。同屬銀河證券管理,兩款產品在2012年四季度表現卻大相徑庭:股債混合型產品“銀河福星1號”去年四季度虧損76萬元,凈值跌1.31%;偏股混合型產品“銀河金星1號”則虧損2205萬元,凈值跌9.13%,全年凈值下跌14.7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自2009年成立以來,金星1號自2010年開始連續3年虧損,在255款2012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券商理財產品中,最近一年總回報率位列第247名。

成立近四年虧損達33.9%/

銀河證券官網資料顯示,金星1號成立于2009年4月,存續期為5年,一年后即將到期,投資范圍則以股票為主,關于該理財產品的投資比例顯示:“股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等股票類資產配置比例為20%~95%;國債、公司債、企業債、央行票據等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比例為0%~7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由于成立時恰逢小牛市,2009年金星1號表現不錯,全年凈值增長10.34%。但從2010年開始,隨著A股市場整體調整,金星1號當年凈值下跌15.21%并出現大額贖回,產品份額由年初的7.06億份降至4.22億份。2011年,金星1號凈值再次下跌18.38%,年末產品份額繼續減少至3.79億份。在經歷了2012年的繼續虧損后,截至2012年年底,金星1號單位凈值與累計凈值已跌至0.635元和0.661元——換言之,假設一位投資者在金星一號成立時便買入,那么近四年時間虧損幅度已達33.9%。

降低倉位踏空年底反彈/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金星1號并非去年全年都走勢不佳,去年上半年盡管大盤出現下跌,金星一號凈值還略有增長。

從定期報告看,之所以全年表現欠佳,問題主要出現在下半年。

金星1號現任投資主辦宮德先生在四季報中明確表示:“2012年11月中期,由于受塑化劑事件的影響,當然也是經濟周期轉換的原因,A股市場出現以白酒和醫藥股為代表的消費板塊大幅下挫,打破了過往數年來消費板塊作為在熊市調整中起防御功能的慣例,這是投資主辦人不曾預料到的,而以上兩板塊恰是投資主辦人重倉配置的品種。在突發事件影響下,投資主辦人被迫做減倉處理,導致凈值出現大幅下跌。12月大盤驚天逆轉,走出強勢逼空行情,投資主辦人沒有將減持倉位立刻切換到以銀行和地產為首的周期性板塊中,導致凈值增長幅度小于上證綜指。”

值得注意的是,宮德是去年8月10日才接替吳春龍成為金星一號現任投資主辦的,去年三季度金星1號就進行了大規模調倉換股。

9月底時,其十大重倉股相比半年報全是新面孔,包括持有138.09萬股百視通(600637,收盤價15.91元)、40.22萬股大商股份(600694,收盤價32.35元)、165.16萬股寶利瀝青(300135,收盤價10.17元)、23.49萬股水井坊(600779,收盤價19.41元)等。

年末時,金星1號十大重倉股又被全部更換,其中有5只都是醫藥股,包括云南白藥(000538,收盤價73.04元)、同仁堂(600085,收盤價20.61元)等,而在銀行和地產股方面只配置了農業銀行(601288,收盤價2.80元)、萬科A(000002,前收盤價10.12元)和中航地產(000043,收盤價7.83元)。但去年年末行情被市場普遍認為“領頭羊”正是銀行和地產股。

分析人士認為,從資產配置比例來看,去年年底金星1號也有踏空嫌疑——截至去年12月31日,其股票市值占資產比重下降為23.22%,而三季度末這一比例為59.06%。

投資主辦:調整后買藍籌/

盡管2012年金星一號表現不佳,但投資主辦人宮德仍在四季報中表示,雖然2013年經濟運行將大體處于平穩復蘇階段,目前股市明顯的利空的利空也不存在,因此“看好起于2012年12月份的這波反彈行情”,“但不會積極追高加倉,期待在大盤調整后再介入業績增長明確的藍籌公司”。對于未來看好的板塊,宮德表示,城鎮化概念、地產以及周期藍籌股仍然是未來市場風格重心,板塊內前期漲幅較小的品種預計會有結構性行情。

在今年1月大盤的繼續反彈行情中,金星1號凈值增長0.94%,截至1月18日累計凈值為0.667元。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亦致電銀河證券,想就公司資管業務未來發展動向作進一步了解,但截至發稿時仍未收到公司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