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2 01:04:29
日前美國農業部公布數據,中國2012年進口精米260萬噸,進口量創出歷史新高,較2011年的57.5萬噸大幅增長。在過去50年里中國僅有4年是大米凈進口國,更多的時候中國大米的出口量都遠遠超出進口量。
有觀點稱中國將帶動國際大米價格上漲,進而推高其他糧食價格,引發國際糧食危機。但事實上,中國大量進口大米主要是由于國內外價差所致,而且中國的大米庫存非常充足,截至2012年9月底,中國大米庫存量達到9370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其次,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2012年大米貿易量僅為3730萬噸,占全球供應量的7.7%。而中國所進口的260萬噸,又僅占全部大米交易量的7%,所以對全球糧價的影響并不大。因此對于中國大量進口大米將導致國際糧食危機的說法,更多的可以視為是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一種炒作而已。
除了大米,事實上我國近年來加大了主要糧食的進口量。不過糧食進口量增長并不完全因為國內糧食供求缺口擴大,在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漲,而我國保持連續九年糧食產量增長的背景下,糧食進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防性;但大量進口糧食還是威脅到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由于受極端氣候因素影響,2012年全球100多個國家遭遇不同程度的旱災威脅,特別是美國、俄羅斯等主要糧食出口大國糧食減產,引發201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糧價的暴漲。自今年6月以來,國際玉米價格飆升50%,已升至歷史高點,大豆和小麥價格也上漲約30%。
由于CPI受食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的影響較大,因此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糧價的傳導作用不容忽視。一旦糧食價格漲幅長期超出食品價格漲幅,將刺激通脹再次抬頭。
從居民消費角度來看,我國CPI漲幅在進入2012年以來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并一度在7月份跌至1.8%。但是在2012年7月份,糧食價格同比漲幅再次高于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并帶動CPI再度向上。在2012年9、10、11月份里,糧食價格同比漲幅都超過了食品價格漲幅,只有8月份和12月份同比漲幅稍稍落后于食品價格漲幅。
特別是在12月份,盡管糧食價格4.1%的同比漲幅略低于食品的4.2%,但還是推動當月CPI同比漲幅達到了2.5%的近7個月高點。在全球糧食減產的大環境下,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文/騰訊財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