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3 01:47:25
膨脹欲望作祟的惡果,使得當地民間金融行業的勃興戛然而止,擔保公司的行業洗牌悄然展開。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鄭州
編者按
曾被巨額資金挾持的河南眾多的擔保公司,在狂飆途中迷醉于資本的美景,卻鮮有留意到崩盤的懸崖已逼近。
膨脹欲望作祟的惡果,使得當地民間金融行業的勃興戛然而止,擔保公司的行業洗牌悄然展開。承載民間金融改革希望的擔保行業,為未來自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資鏡鑒的珍貴樣本。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鄭州
在湊夠了220多萬元后,52歲的劉愛琴將這些錢分散投入了圣沃、儒商、滬商等5家擔保公司。她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面。”
那是2011年3月,在劉愛琴生活的河南鄭州金水區,最為尋常的街景莫過于擔保公司或投資公司隨處可見的招牌,而她正是眾多投資者之一。
但半年后,圣沃事發,劉愛琴自此踏上了追債之路。
時至今日,對于涉案金額高達98.7億元的圣沃事件,1013專案組雖然查封了這家公司的全部涉案財產,但欠款兌付仍無下文。
事實上,河南擔保行業的自凈以及“被凈”并未式微。今年1月3日,河南工信廳取消了諾安投資、大德良行等8家擔保公司的行業資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個渠道采訪得知,如今凡是涉及擔保的案件,當地法院均不立案。伴隨著投資者苦苦的等待,這一行業向不明朗的未來踽行。
圣沃“死結”未解/
作為引爆河南擔保危局的公司,圣沃案件進展依舊成謎。
2012年12月下旬,鄭州金水區法院網站上的一則消息,讓圣沃的投資者“憤憤不平”。
這則信息顯示,圣沃擔保公司用涉案資金購買的鄭州市鄭東新區商務外環路29號院2501號房屋,被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拍賣,1800萬元的資產以1200萬元的價格成交,并在兩日之內將拍賣資金償還給圣沃兩名“特殊”客戶。
其他投資者認為“此舉存在商榷的地方”。他們提出:專案組為何對金水區法院涉及圣沃房產的判決、拍賣不予制止?
作為掀起擔保行業 “擠兌”風潮的始作俑者,圣沃一年多來已成當地其他擔保案件處理的一個風向標。
肇始于2011年10月的圣沃危機,引爆了河南擔保行業的一場危局。這家在當地還不廣為人所知的公司,涉案金額之高令人錯愕。
去年8月14日鄭州市中院對圣沃開庭時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經手資金高達98.7億元,最終套住的資金有10多億元。
事發之時,彼時河南省工信廳的負責人稱,圣沃公司沒有相關資質,其行為屬于非法集資。但對于投資客戶來說,對于非法集資的判斷并不到位。“我們傾其所有,把全部家當放在這里,不是盲目的,圣沃當時有大量可以自證的文件。”一名投資者對記者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該公司是經鄭州市區級、市級信用擔保機構主管部門審核,并經河南中小企業局和工信廳等部門批準設立的信用擔保機構。此外,圣沃公司持有當地兩家銀行1億元的銀行授信,同時持有鄭州工商和地稅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等,這些都成了投資者的“定心丸”。一名養雞場負責人把自己和親戚的6000萬元全部放進了圣沃這“一個籃子”里頭。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對這個“籃子”的安全性沒有戒心。“高息攬儲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風險,何況圣沃用更高的利息作為誘餌。”有不愿具名的投資者說。
已嘗過利息甜頭的投資者透露,圣沃所承諾的利息初始為月息2分左右,到了事發前一月,月息一度高達9分。
這樣的超高回報,使很多投資客戶在2011年9月被吸引進來,單筆投資額度幾近行業之最。當時,記者在現場看到,百萬元之上的投資比比皆是。
最終,劉愛琴那5個“籃子”一個都沒保住,220萬元沒了蹤影。除了圣沃擔保公司,她所投資的儒商、滬商等公司同樣遭遇了資金鏈斷裂,公司負責人不知所蹤,她每天生活的重心只有兩個字:追債。
如今,圣沃公司法人代表于兆筠和女兒王雨還被控制中,于的丈夫王金發被無罪釋放,眾多投資者還在等待專案組對事件的最終處理。
邦成模式走樣/
一波錢生錢的戲碼,帶給投資者短暫的狂歡。那些前期還猶豫的投資者,在獲得真實的收益后,都開始追加投資額度。
有投資者說,“第一個月按期拿到2000多元的利息后,覺得自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上班了,于是我又追加了50萬元的投資。”
與此同時,整個河南擔保行業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瘋狂。
已浸淫擔保行業十余年的河南某擔保公司負責人冉飛(化名)認為,“當地擔保業爆炸式增長,那時滿大街都是擔保公司,這很不正常。”
這種 “供銷”兩旺的局面背后,有外部因素的推動。2009年,河南省擔保集團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種種因素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實際上,河南擔保業在2001年就已有雛形。
2001年,在商業銀行工作了11年的李文凡“下海”,創建了河南邦成投資擔保公司。2011年,李文凡邀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參觀邦成擔保,講述了他所創立的“一對一”、“不摸錢”和 “透明操作”三大原則,業內稱之為“邦成模式”。
當時,在圣沃擔保公司帶來的擠兌潮中,擔保業的冬天不期而至,起先一直呼吁放開民間金融的李文凡終于醒覺,“放開是必要的,但不是盲目的。”
可是,市場的糾偏來得晚了些。此前為行業推崇的邦成模式,除了邦成公司本身在堅持之外,其他擔保公司走向了“歧路”。原先堅持的一個投資者對應一個借款人,最終變成了“一對多”;為了自律形成的“不摸錢”,變成了投融資雙方的資金從擔保公司的賬戶上過賬。而在透明操作方面,擔保公司不愿向投資者說明融資者的融資用途和抵押情況,只是以高息作為吸引手段,以簡單的從業證件獲得信任。
河南民營經濟研究會提供的一組數據可以管窺那時當地擔保業的“輝煌”。2007年,河南擔保公司數量僅100多家,到了2010年底,數量猛增至1640家,約占全國擔保公司數量的四分之一。
走樣的邦成模式,就這樣與眾多投資者一起,在高息的欲望巔峰共舞,爾后集體吞噬資金斷裂的“惡果”。
民間融資三大模式
青島模式:該模式始于2003年五色土抵押貸款有限公司的成立,其特點是民間借貸公司只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為有資金的人和缺少資金的人牽線搭橋,收取一定的服務費。
江浙模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一些的民間金融組織,通過高息攬存吸納民間游資,然后靠放貸來獲取利潤,又稱地下錢莊模式。
邦成模式:該模式揚青島模式之長,避江浙模式之短,由河南邦成投資擔保公司創立,其特點是“一對一”、“不摸錢”、“透明操作”,進一步規避了風險。
錢去了哪里?/
置身冬日已久的樓市,裹挾著擔保公司,一并踩向難以抽身的泥淖。
一年前某天的子夜時分,鄭州金水路楷林國際大廈的其中一層,燈火通明。
走出電梯,滿是帶著惶恐和倦意眼神的人,他們站在扔滿了方便面盒、水果皮和煙蒂的樓道內,等待一間辦公室大門的打開。
他們都是某擔保公司的投資者。辦公室內是這家擔保公司的負責人,兩旁門衛把守,記者進去之后,見到了同樣疲憊的負責人。
他從凌亂的桌上拿過來一張規劃圖,那是一棟十層左右的房產項目,其建設遠在百公里外的焦作。“等一等,錢會回來。”他說。
那時,樓市的陽春不在,在被稱為“史上最嚴厲調控政策”的背景下,樓市和擔保行業一道經歷著行業內最冷的冬天。
盡管如此,上述負責人還抱有一絲樂觀,想著再賣一些房子,就可以兌付本金。對門外這些投資者來說,他們早就不奢望得到多少利息了,“能把本錢拿到手就很幸運了”。
但到了2013年年初,那些曾等在門外的投資者,拿到本金的愿望也落空。“我到現在都不敢去想,非常痛苦。”一位投資者說。
這些擔保公司高息吸儲過來的資金,去向成為一個謎。即使是圣沃等涉案資金較大的擔保公司,其投資者也完全不清楚融資的目的。
當時圣沃負責人王雨說,圣沃的部分資金流向了宇通、思念等當地大型企業,隨后這些企業一一予以否認,最后發現圣沃只有一個項目——在新鄭有家菌菇廠。
關于該廠的規模以及是否盈利,這些投資者都不清楚。其他擔保公司的投資者稱,所投公司更多的是以房產項目來吸引投資者。
早于圣沃事發的盛歸來擔保公司,就曾以典型的“左手轉右手”的方式高息攬儲,其負責人潘百勤同時還掌控著一家房產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采訪發現,盛歸來為了給自己的房產項目融資,在洛陽設立了40多個網點廣泛吸儲,可最終沒能逃出 “高息攬儲-輸血房產-無力回天”的怪圈。
再以新通商擔保公司為例,據知情者表示,新通商聲稱它將吸納的資金都用在了一個名為“房產交易投融資超市”為平臺的房產項目上,效益雖然不明顯,但許多投資者仍被吸引進來。上述平臺,是曾經在京做過財經記者的魏辰陽在鄭州打造的。
就這樣,大量資金經由擔保公司流入房產項目,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和調控政策的到來,地產業驟冷,也連累了擔保業。
對于究竟有多少資金流入房產業,就連當地擔保業的權威人士也無法估算,“這是一個謎,原先邦成模式倡導的透明操作變味后,沒人說得清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