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2-16 13:32:20
原標題:“紅包”里的社會變遷
新華網北京2月11日電(李放王鳴歧任沁沁)“在香港過春節,我和弟弟收到的‘利是’都只有10元、20元港幣。”23歲的陳皓峰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北京過年的他說,內地春節紅包的厚度簡直超乎想象。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中國,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對長輩而言,壓歲錢里飽含著對晚輩的寵愛和關心。
“從小到大收的壓歲錢有好幾萬了吧,但是我永遠也忘了不了8歲時爺爺給我的10元壓歲錢。”29歲的鄭州人李石告訴記者,當時家里條件不好,爺爺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從農村老家趕到城里,進門第一件事就是從懷里摸出了一張皺皺巴巴的10元鈔票。“當時爺爺在老家種地一年的收入也不過一兩百元,10元基本上是我半年的零花錢了。”
對于孩子來講,過年時最討厭聽到的一句話可能就是“媽媽先幫你收著”。然而隨著“80后”們長大成人,曾經由父母保管的壓歲錢也開始逐漸派上用場。27歲的沈陽男孩李博從7歲開始“上交”的壓歲錢在今年為他付了買房的首付;父母為24歲的廣東姑娘賈樂樂攢下的壓歲錢為她支付了4年大學的學費……
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壓歲錢已經成為了不容小覷的一筆財富,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不少家長為孩子開設了獨立賬戶,資金動用需要孩子根據實際需求向父母提出申請。
“如今10元的壓歲錢肯定是拿不出手了。”李石笑呵呵地說,“從2000年開始我每年收的壓歲錢就沒低于過2000元。生活變好了,手頭富裕了,我現在給侄子的壓歲錢都是1000元。”
紅包和壓歲錢意味著吉祥如意和美好的祝福。如今,這份祝福不僅僅再局限于“小家”,越來越多人開始用壓歲錢去幫助別人。
24歲的紹興市民錢磊靠壓歲錢資助了一位貴州山區的孩子,他覺得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其他人非常有意義;南京一名12歲的小學生在父母的鼓勵下拿出自己3萬元的壓歲錢設立慈善基金。
“壓歲錢的本質是善,不僅是對自己‘善’,更是對社會的‘善’。”山東大學教授王忠武說。
然而,從最初幾十元、一兩百,到動輒上千元,春節紅包越變越厚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卻也成了衡量感情親疏遠近的標準。
“雖說是一家人,但自己出手不大方的話擔心親戚會有想法,顯得我不懂禮數。”成長于一個大家庭的劉洋說,這就是春節送紅包的“潛規則”。
春節紅包花掉了不少人的年終獎,甚至預支了來年的開銷。飽受其苦的網友們紛紛調侃,越來越“霸氣”的紅包數額已經讓春節變為“春劫”。
甚至有一部分人打起了紅包背后的主意,一些厚到不正常的“紅包”讓中國美好的傳統變了味道。一位已經退休了的地方干部告訴記者,以前每到春節,他孩子能收高達幾萬元的壓歲錢,有時一個紅包就是1萬元。而他退休之后,除了自己的親戚,過年時基本上再沒有人登門拜訪。
王忠武說,壓歲錢本是一種飽含祝福的禮尚往來,本是體現親情的壓歲錢和紅包卻讓一部分人改造成物質化和功利化的手段,反而使得親情越來越淡化。
“小小的紅包本應只裝載著親情和友情的溫暖,只有讓壓歲錢回歸到純真和祝福的本質,紅包里的中國社會才能體現出暖暖的中國溫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