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商學院

每經網首頁 > 商學院 > 正文

評賀江兵炮轟事件 --經濟學中的“傳統智慧”阻礙創新

每經智庫 2013-02-25 11:51:23

經濟學的缺點并不在于他的原來錯誤,而在于沒有糾正陳舊無用的東西,陳舊的東西由于他的便利變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而后來的學者的腦海中雖然也盤旋一些東西,但罕有人將其形成新的觀念。

每經編輯 趙慶

近日,財經界最熱鬧的事情,莫過于華夏時報媒體人賀江兵炮轟財經大佬事件,其火力之猛、尺度之大、措辭之犀利為近年罕見,比如他所指出的“央行所謂的專家委員有些其實不懂貨幣,或者說不懂金融”,“一部分專家是名聲很響亮,一部分是身份很顯赫,在金融領域毫無建樹,但又偏愛在金融領域指手畫腳誤導大眾,金融常識匱乏得讓人嘆為觀止”,在“中國臺面上混的經濟學家集體不懂金融”,然而不得出指出的是賀江兵所說的這些事情大部分是學界公認的事實。

華夏時報這篇文章還具體分析了吳敬璉的貨幣超發論和張維迎的平分外匯論,這兩者已經不僅是專業問題了,更是借所謂常識,宣揚民粹主義的問題了。其深層次原因正如華夏時報文章所指出,經濟學家時間緊,要出臺、出書、出風頭,拒絕學習金融,也是客觀事實,中國經濟主流經濟學家確實錯在著知識匱乏和知識老化的問題。

經濟學的缺點并不在于他的原來錯誤,而在于沒有糾正陳舊無用的東西,陳舊的東西由于他的便利變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而后來的學者的腦海中雖然也盤旋一些東西,但罕有人將其形成新的觀念。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曾提出“傳統智慧”的概念來諷刺那些平庸的學者:那些平庸者的觀點沒有任何的證據,只是被社會精英普遍使用,結果他們的觀點成為公眾所接受的真理。

數十年來,譯者都把Conventional Wisdom譯為“傳統智慧”,其實譯為“一般人的見解”、“流行的看法”似更恰當,這其實跟“常識”一詞差不多。在中國這些“常識”已經成為了民粹主義孳生的土壤,開始傷害著中國經濟。

美國原經濟學會主席加爾布雷斯指出“傳統智慧”,是那些并沒有確實證據,但由于被社會精英普遍使用,結果成為公眾所接受的真理的說法,以及一套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

傳統智慧的基本特點就是它具有可接受性,也即,需要為大多數人所認同,或者與流行的保持一致,或者可以得到更著名人物的支持。正因如此,人們的思想本質上具有保守性,人們喜歡堅持那些已經熟悉和定型的東西;相反,那些對傳統智慧構成挑戰的思維往往很難被人所接受。

可是,事實無情,過去說得通的“智慧”,現在未必有效。

傳統智慧往往都顯示出某種過時的特征--或者是理論邏輯上失去了自洽性,或者是觀念或者理論與現實的脫節。一方面,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或者認知工具,隨著研究的深化和廣化或者人類認知模式的其它變化,以往“看起來”有道理的東西可能變得理由不再充分甚至不再有道理;另一方面,當現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事物性質顯現得更加充分或者事物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就需要新的理論的出現,傳統觀念或者理論由于解釋力的下降也就變成了“傳統”。

加爾布雷斯的目的在提醒世人,沒有什么理論可以垂之久遠……

當以傳統智慧為基礎的常識越來越脫離現實之時,它也就離被拋棄或改造的命運不遠了。“傳統智慧的敵人不是理念本身,而是事件的發展。

加爾布雷斯說,平庸的學者利用傳統智慧解釋世界,而有創新精神的學者利用創造性思維發現世界。

信念的解放,是改革任務中最艱巨的一項,也是完成其他所有改革任務的基礎。它之所以是艱巨的,是因為建立在信念基礎上的權力有著獨一無二的權威性,當信念的力量站穩腳跟時,它不會接納任何有可能削弱其控制力的思想和觀念。……

當然,就人類的認知和思維而言,傳統智慧之所以在社會底層被認同和尊崇,可能與人的思維有關。人的思維其實也是有惰性的。面對相同或者相似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想當然地沿用熟悉或者成熟的思維方式或者工具,而不去深究理論與現實關聯及其變化。

傳統智慧的傳播者是有公職、學術和實業地位的特權,譬如一個人一經當選學院院長和大學校長以后,只要他愿意這樣做的話,就自動的獲得解釋傳統智慧的權利,這是高等學術等級人物除工資報酬之外的社會報酬之一。在擔任公職以前,他通常很少引人注意,但一旦擔任他的職位后,就馬上被賦予深刻的睿智,而他們不進行研究,甚至并不寫自己的演講或論文。

傳統智慧又是實業成功者的特權,幾乎任何一個大公司的首腦都有資格這樣做,而且他們不旦有權講實業政策和經濟學,也可以談論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外交政策的基礎,自由教育的性質等。

其實這些流行智慧雖然在社會底層有著極強的傳播基礎,但卻也是經過選擇的,是有階層性的,這些流行智慧是對精英有用的。后者是隱蔽卻是需要刻意強調的,加爾布雷斯在書中也描述過的這樣一個美國比較流行的場景,這一場景證明了這種觀點:“對于傳統智慧自定行為,就像走進教堂就要高聲朗誦圣經一樣,企業家的午餐會上必然充斥著,對自由企業美德的歌頌和有關華盛頓壞處的演說”。這點在中國也可以得到驗證,每次財經論壇上都充斥著“企業家精神”的歌頌,這些歌頌也從來都換湯不換藥,其實根本就不用請本人去,放放錄像也照樣可以。

“常識”是過去的遺物,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東西,從中國現實梳理的話,自從香港某時評寫手出了一本《常識》的時評集子之后,中國的眾時評寫手們如獲至寶的開始“常識”起來,甚至打出了“中國最缺常識”的招牌。然而中國人真正缺的不是常識而是知識,長年與國際脫軌的教育使中國能夠掌握話語權的“大佬”一代嚴重匱乏知識,所以他們只能拿所謂“常識”招搖撞騙,以博人眼球,而知識界早已日新月異了。

真理最后都會產生意見一致,但真理與社會輿論不同,在社會評論中,聽眾的贊許,遠較真理的考驗更難影響評論,因此評論員們更喜歡宣傳傳統觀念,人們像依附于水的木筏一樣,緊緊抓住我們懂得的那些觀念,這也是既得利益的一種證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