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3-04 14:37:35
農村文化建設喊得轟轟烈烈,“三下鄉”新聞年年有,但農村文化生活依然單調得聊勝于無,什么“農村書屋”啊,什么“文化大院”啊,有幾個農民經常進去?
每經編輯 趙慶
王光明(教師)
鄉村衰敗一再成為熱議話題,盡管我一直很關注鄉村,關注我的故鄉,但我不知道這個話題能持續多久,希望能夠深入下去,所以我也想說幾句。
有論者認為,城鄉發展不平衡在任何國家都存在,資源從鄉村向城市流動也屬必然,一些鄉村的衰敗乃至消失也是形勢,當前應該重視的是加劇城鄉失衡的結構性因素。政府之職責就在于正視并力圖緩解這一傾向,讓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相互守望,使城與鄉都成為適宜生存的樂土。我則有些悲觀地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愿望,卻很可能觸碰到堅硬而冰冷的現實而落空。
政府當然應該努力讓城鄉協調發展,不能遺忘鄉村,不能讓鄉村成為化外之地。我們也承認政府的確為此也做了一些工作,30多年來,中央出臺了多個聚焦“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對農村發展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各級政府也都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相關文件大概也說得上汗牛充棟了。然而,鄉村的衰落卻日甚一日,這不是很奇怪的嗎?難道是那些政策不管用?非也,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能落實而被懸空成了吊人胃口的誘餌,或者在落實過程中不斷“打折”,還能起多大作用呢?
作為教師,我先以鄉村教育為例吧。各級政府年年都大喊要重視農村教育,但也就停留在“要”重視,這就是一種“打折的重視”。有些地方組織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還提出農村教師績效工資高一檔次,城鎮教師晉升職稱必須有在農村學校工作的經歷,聽起來好像農村教師很受優待,可有幾個農村教師領這份情呢?照舊千方百計往城里跑,畢竟城里的工作條件生活待遇什么的,哪一樣都比農村學校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城里學校“達標”了,農村學校也“達標”了,但咋看達的也不是一個“標”,連個操場可能都沒有,圖書室里灰比書厚,黑板破爛教室陰暗,課桌高低不齊,凳子學生自帶,看到這樣的“達標”農村學校,你能不懷疑政策被藏到哪個文件柜了嗎?城里的電教室有幾十臺電腦還嫌少,而農村學校有一臺電腦就值得寫篇報道夸一夸領導“重視農村教育”。就不說有的山村小學只有一兩個教師“感動中國”地苦撐,其實很多農村學校師資都嚴重不足,某些地方年年打著為農村學校補充師資的旗號“招教”,但招聘的根本就沒幾個進農村學校。打折的政策很可能就到不了鄉村學校,如果不能成為以權謀私的借口,鄉村學校就是政府的累贅--我多次從一些官員那里聽到類似說法。
農民得到的政策實惠又有多少沒有被截留打折呢?比如“家電下鄉”,其實并沒有讓農民省下幾個錢,因為農民失去了跟商家討價還價的余地,售后服務也不如意。“汽車下鄉”的好處更像是為了“拉動內需”,何況城鎮居民享受這些優惠也沒有多大難處,銷售商自會安排。真正能夠充分利用政策的得到實惠的,是農民嗎?興修農田水利建設的標語倒是有幾條,但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有多大動靜?很多地方的“村村通”公路四五年就壞得差不多了,好像就沒哪級政府再提出重修計劃--我只是說“計劃”,這個都沒有啊,我只能稱之為“一次性政策”。究竟是政策短視,還是政策被忽視被打折了呢?
農村文化建設喊得轟轟烈烈,“三下鄉”新聞年年有,但農村文化生活依然單調得聊勝于無,什么“農村書屋”啊,什么“文化大院”啊,有幾個農民經常進去?我甚至懷疑有些農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這“屋”那“院”是干啥的。新農合要說好,好得很,可農民看個小病就得跑十幾里甚至不得不進城去,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更不用說農民想找個好醫生有多難了。還有包括農村飲用水在內的各種環境問題越來越令人擔心,政策文件安穩地睡在政府的辦公桌上,就是不見領導們到農村調研,也沒有人去幫助農民改善環境。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某地農村家家都用上了凈水機,報道稱這是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我真想大罵一聲“去你的”,無奈卻被當歌唱,掩蓋問題的實質,政策被扭曲了。
一再被打折的政策所阻斷的鄉村前途究竟在哪里?但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而,我不敢以夢想代替現實,我現在很困惑,到底怎樣才能讓政府的惠農政策不再打折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