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6 01:40:43
回顧A股市場的造假上市公司,他們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共同點,其上市的背景都面臨著政策面上對企業上市融資的大力支持。
◎周俊生
2011年9月27日登陸創業板市場的萬福生科,在監管部門的壓力下,3月1日發布自查公告披露了造假上市的行為。公告發布以后,萬福生科股票已經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曾經買入它的投資者只能承受巨大的投資損失。
萬福生科在其公告中自曝的材料已經證明,這家企業從其上市的第一步起,就開始虛構財務數據的勾當。在IPO招股說明書中,它虛構了自2008年開始的財務數據和營業利潤,本來在2008年到2011年的4年內,其實際凈利潤只有2100萬元,根本達不到上市標準,但它居然拼湊了一系列光鮮亮麗的財務數據,將這4年的凈利潤夸大到1.81億元。雖然通過這樣的造假手段達到了上市的目的,但這種依靠欺騙所得到的“成果”,只能依靠進一步的欺騙來維護,于是,在上市以后的2012年,萬福生科只能在業績公告中繼續行騙,虛增凈利潤高達4000多萬元,終于東窗事發。
綜觀萬福生科造假的整個過程,與A股市場早期出現的造假上市案件并無兩樣。這么多年時間過去了,造假上市的現象卻依然存在,并且能夠輕易得逞,并且其觸目驚心的程度,并不比當年的造價案“稍遜風騷”。這只能表明,A股市場的機制仍然沒有理順,市場的造假土壤依然存在。
自監管部門加強對市場的監管,發審會已經將一些不符合條件的申請企業剔除在外。并且,監管部門對已上市的企業,一旦發現其造假劣跡,也總是毫不留情地打擊,在司法力量介入以后,對造假者繩之以法,對受騙投資者的賠償都已啟動,以最近結案的綠大地案來說,造假者受到懲處,投資者得到維護。
盡管我們可以對萬福生科造假上市案的處理結果抱以樂觀期待,仍然需要追問的是,為什么經過了這么多年,特別是在監管部門加強監管的背景下,A股市場的造假上市依然能沉渣泛起?
回顧A股市場的造假上市公司,他們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共同點,其上市的背景都面臨著政策面上對企業上市融資的大力支持。政策面上長期堅持的偏向于企業融資的選擇使得上市企業有恃無恐,以為自己的背后有靠山,即使造一點假也會得到權力的庇護。而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本應以專業精神抵制造假,但為了眼前的商業利益也常常會越過自己的職業底線,出賣自己的良知。正是這種氛圍使企業產生了錯覺,從而明目張膽地造假。
盤旋在A股市場的這種氛圍至今仍然很有市場。今天,在經濟增速減緩、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推動企業IPO、上市繼續是政策面上選擇的一個目標。企業的IPO,說到底其實是一種商業活動,在今天A股市場已經實現全流通以后,上市更會給公司大股東和PE機構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如果忽視企業融資中的商業利益,而一廂情愿地為其涂抹上亮麗油彩,只會給一些企業造假上市提供保護傘。
萬福生科的造假上市暴露了,這是一件好事情,它充分地說明,“出來混,遲早要還”,造假公司可以得逞一時,但它終將要為自己的違法行為付出沉重代價。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將企業上市還原到它不過是一種商業活動的本質屬性,從而對其為了商業利益而無視市場法規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警惕。再也不要給IPO制造那種華而不實的亮麗油彩,因為它不僅迷惑了投資者,也會對監管部門產生迷惑作用,從而使市場監管產生漏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