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1 01:00:5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2013年,工銀瑞信火力全開。
去年躋身千億俱樂部似乎只是工銀瑞信的初露鋒芒,今年20只產品的發行計劃則放大了市場對這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的想象空間。
工銀瑞信則毫不掩飾其 “野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今年頭兩個月的時間中,當大多數的基金公司還在消化去年的 “庫存”時,工銀瑞銀已上報了12只新產品,是其2012年新基金發行數量的一倍,成為今年申報新產品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
通過鋪“量”的方式,工銀瑞信冀圖將其在固定收益以及渠道背景的先天優勢發揮到極致。
發行計劃
今年預計發行20只產品
2013年一開年,工銀瑞信以平均每周上報一只不同類型新產品的速度穩步推進著產品計劃;進入2月后,其申報節奏驟然提速,以“打包”申報的方式將儲備的債券類產品一股腦兒托出,截至目前已經上報12只產品,其中1只已獲批。
而上報產品數量排名第二的交銀施羅德的上報數量僅為工銀瑞信的一半,包括華夏、易方達、博時等在內的大型基金公司申報新產品的總數尚未超過3只。尤其進入2月以后,此前積極上報新產品的基金公司如華夏、鵬華、易方達等均放慢了節奏。
可以看到的是,工銀瑞信今年新申報的產品中有10只集中在固定收益類品種,涵蓋范圍極廣,公司對于固定收益產品布局路線由此清晰可見——包括3只分級債基,2只不同期限的信用債基金,以及產業債、雙債基金各一只,同時在首批債券ETF出爐后也緊隨上報深證信用債綜指ETF。其中包括分級債在內的5只產品由于是創新類產品而走的傳統審批通道,其余則列入今年實施的簡易審批程序通道,這意味著產品獲批僅需要不到20個工作日。
在“搶跑”上報產品的同時,工銀瑞信的新產品發行也快馬加鞭。今年以來,工銀瑞信已成立的新產品已有3只,目前正在發行第4只產品。每月2只產品的發行速率僅次于華夏基金,募集總規模目前則位居第一。
“今年預計發行20只產品左右。”工銀瑞信基金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將集中在債券和ETF,ETF主要是商品類的、跨市場等品種。”“今年上報的產品確實是以固定收益和被動化指數為主,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約占60%,權益類產品約占40%。”工銀瑞信產品開發部總監徐麗麗證實,“只是從前兩個月集中上報的產品來看,固定收益類占比多一些。”
然而,今年業界普遍預計債券類產品的收益將遜于股票類產品,同時下半年存在通脹回升的壓力對債市也將造成壓制。近期,工銀瑞信四季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何秀紅也表示,“今年債券市場風險不大,回報也很有限,所面臨的投資環境是經濟溫和增長和溫和通脹,貨幣政策也是中性,資金面從寬松到逐漸收緊,債券市場上半年的風險和機會都不大,下半年信用債存在調整的風險。”
目前工銀瑞信已經發行(包括正在發行)的4只產品均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工銀瑞信可能是為了搶在目前債券市場還比較理想的時候,把這些產品趕緊發了。”有基金公司產品總監認為,這種情況也無可厚非,“債券基金與股票基金不一樣,股票不好很容易把新進來的投資人套住,而新債基成立后先把收益比較好的債券都買到手,持有的收益可能還不錯,如果收益水平下降了反而不是發行的好時機。”
工銀瑞信產品開發部總監徐麗麗則表示,“我們不會固守一成不變的計劃,而會依據市場與客戶的需求來設計產品。”她同時也表示,“發行產品的品種和節奏都會根據市場進行適時調整。”
產品結構
債券是主打劃分更細
如果今年新申報的10只債券基金成立,工銀瑞信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將達到24只,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規模都將超過權益類產品,前者將毫無懸念地成為其主打優勢品種。經過2012年固定收益類產品大發展,已經出現債券產品規模超過股票產品的基金公司,但在數量上超過股票產品的尚且沒有。
“如果我在他們公司管產品的話,我也會這么干的。”某合資基金公司產品總監評價道,“我很認同他們這種做法,作為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搞固定收益是它的優勢。在放寬審核制度后,每家公司會很認真地審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然后充分地發揮所長。”
有工銀瑞信內部人士也坦承,“債券肯定是主打,股票我們一直做得不太好。”
2012年,工銀瑞信旗下成立一年以上的5只債基平均收益率達到10.77%,超過普通債券基金平均收益率3個百分點,也沒有出現業績“跛腳”的產品;而8只主動型偏股基金去年平均收益則為1.27%,落后于標準股票型基金5.55%的平均收益率,其中除了工銀紅利表現較好外,其余產品均不盡如人意。
事實上,近年來,工銀瑞信權益類產品也開始從主動型產品向量化指數產品傾斜。去年工銀瑞信發行的3只產品中,有兩只是指數分級基金,另外一只則是采用量化策略的產品。而今年工銀瑞信申報的新產品中唯一一只A股基金也是指數類產品。
“從公司近兩年的產品發行情況來看,我們已經把發展被動化、指數化、工具化的產品作為除固定收益外的另外一個重點。”工銀瑞信產品開發部總監徐麗麗表示,“結合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信息披露力度逐漸增強的情況下,戰勝市場會越來越困難,被動化、指數化產品將是未來產品的發展方向。而交易型開放式基金正是將被動化、場內交易、場內場外套利、結構化等多重因素結合在一起的產品,具有明顯的工具化屬性,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而作為其競爭力更強的產品,工銀瑞信今年對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布局更為業內關注,尤其是工銀瑞信以“打包”上報的方式將一籃子債券產品傾盤而出,相比往年的產品,無論是期限還是投資品種都劃分得更細。
徐麗麗解釋這種差別,“經過了2012年四季度的債券牛市,各家公司均已進行了債券型基金、理財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的布局,寬基一級債、寬基二級債數量已經很多。一方面這種寬基固定收益產品大多針對的是投資者的整體需求,無法細化到有差異化需求的機構投資者及個人投資者,另一方面同質化的產品競爭也會給投資者的選擇帶來一定難度,公司不希望在同一類型的產品上重復發行。”
她表示,“其實在進行固定收益類產品布局時,我們并沒有指定嚴格的標準,主要是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開發的。比如面臨2013年可轉債市場的擴容以及權益類資產基本面的好轉,可轉債基金將有不錯的收益預期,我們開發了雙債增強基金;為規避城投債與地產債的風險疊加,防止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對債券收益率的影響,我們開發了風險收益特性更加清晰的產業債基金;為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風險收益需求,我們開發了具有杠桿屬性的新型分級債基金。”
投研建設
投委會以核心基金經理為成員
隨著產品的加速擴容,必須提出的疑問是:工銀瑞信固定收益部門是否能夠滿足管理這些新基金所必要的投研人員配置?
據媒體報道,目前工銀瑞信固定收益團隊共有25人,其中基金經理、投資經理10名,平均的證券從業年限近9年,研究員7名,債券交易員8名。這樣的人員配備在業內屬于中上水平。
其中,固定收益部總監杜海濤和固定收益投資總監江明波在業內頗具盛名,兩人的投資經歷均超過7年,屬于業內固定收益“老人”。杜海濤管理的工銀增強收益債券和江明波管理的工銀添利債券近三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別為6.11%和4.51%。
不過,除了兩位核心人物外,其他基金經理大多是由內部培養提拔,如2012年以來升任基金經理的宋炳珅、谷衡、王佳,以及早前的何秀紅、魏欣均在此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工銀瑞信“轉正”的基金經理數量逐年增多。目前杜海濤和江明波已經是身擔“多職”,除了各自承擔的管理職能外,杜海濤已擔任4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江明波名下管理的產品也有3只,他們負擔了主要的債券基金管理,而去年成立的理財債基則交由新任基金經理管理。
對于投研人員與產品擴容后的數量及規模是否匹配的問題,杜海濤回應表示,“雖然每只基金都有一個專職基金經理負責,但是在基金的實際投資運作過程中,我們實行投委會領導下的基金經理負責制——公司設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與固定收益子投委會,公司投委會確定大類資產配置方向建議,固定收益子投委會在公司投委會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討債券類屬市場的未來走勢,進而提出投資配置建議。因此,基金經理實際上是站在整個投研團隊基礎上進行操作的。”
杜海濤進一步表示,“在過去7年中形成了以核心基金經理為投委會成員的決策中心,各核心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進一步輻射到宏觀利率、信用、可轉債以及貨幣市場等類屬市場的投資研究小組方面。”
這意味著,在工銀瑞信的固定收益投資架構中,以核心基金經理為成員的投委會權力“集中”程度更高,普通基金經理的自主權限相對較小。這或許正是,工銀瑞信債券基金業績保持高度一致的原因之一。
杜海濤認為,“在這種‘條塊’的投資管理體系下,我們現有架構完全可以管理更多組合、更大資產。”他也同時表示,也會根據業務需要充實團隊。
有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每個基金經理所能負荷管理的基金產品數量和規模與其投資風格有一定關系,因人而異。善于做自上而下配置的基金經理,相比做精選的基金經理更有精力管理大規模資金。
渠道優勢
背靠大股東工行
除了投研團隊之外,工銀瑞信有報出20只新產品計劃的底氣,更在于有個令業界艷羨的渠道——工商銀行作為支撐。
作為工銀瑞信的大股東,工行承擔了其歷次發行的主要角色。據了解,其發行第一只理財基金工銀瑞信7天理財時,工行總行直接督辦該基金銷售,最終的首募資金規模達392億元,成為2007年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的產品。
今年工銀瑞信發行的60天理財債基也募集到128億元,為今年成立的新基金規模之首。
去年,工銀瑞信還聯合工行發行了一張貨幣基金銀行卡,可以自動申贖貨幣基金和用貨幣基金償還信用卡賬單,不過該銀行卡并不是常規意義上的信用卡,使用其透支消費并不享受免息期。但即便如此,由于工行強大的推廣能力,該卡也被業內認為將極大地推動工銀瑞信貨幣基金的市場份額。
“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別說一年發二、三十只,就是一天發四、五十只產品的情況也是有的。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國內外的基金發行機制完全不同。國內發行主要依靠銀行渠道,而銀行渠道的發行能力是有上限的。另外,中國的基金追求首發規模,而國外采用的是類似‘種子基金’的方式,成立規模可能并不大,由市場慢慢選擇淘汰。”有基金公司產品總監表示。這意味著國內不可能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有能力靠“廣撒網”的模式來爭取市場份額。
“但工銀瑞信是個例外。”他認為,由于依靠強有力的銷售渠道支撐,銀行系基金受到渠道飽和的制約較小。
今年隨著基金產品申報施行市場化,新基金審批進入快車道,然而大量的產品積壓在渠道,受到發行檔期的制約,今年尤其以建行、工行最為擁堵。
從今年工銀瑞信上報的新產品的渠道分布來看,招行占據了大頭,另外在除建行以外的幾大銀行中產品分布比較平均。
行業動向
銀行系加大馬力
除了工銀瑞信之外,今年規??壳暗幕鸸緜円泊蠖嗄θ琳?,即便發行計劃不及二、三十只之多,但大多數基金公司也表示,不會低于去年的發行量。其中,銀行系基金公司顯然在加大馬力。
華夏基金今年已發和正在發行的新基金數量已到達9只,其中5只ETF打包同時發行。而與工銀瑞信類似,“龍頭老大”今年亦計劃主推固定收益類和指數化工具產品。
易方達基金、嘉實基金的發行計劃也不容小覷。據基金公司渠道人士透露,今年證監會在摸底部分基金公司發行計劃時,兩家基金上報的發行規劃均超過20只產品。此外,南方、廣發、華安基金今年的發行規劃均超過10只。
“有的公司是以量取勝,有的公司是以質取勝,如果不是銀行系的基金公司,最好是選擇后一條路。”有基金公司產品總監認為,“目前大部分存續時間較長的基金公司產品線已經比較完善了,可以從自身的特色出發,拉開與市場上其他產品的區分度,最好還能與資本市場情況相配合。”
銀行系基金公司似乎篤定了走“以量取勝”之道,而類似的產品布局使得相互間成為直接競爭對手。
去年在銀行系基金中表現低調的交銀施羅德今年由守轉攻。今年以來,該公司已上報了6只新基金,仍以偏債類產品為主,其不少產品與目前工銀瑞信上報的新產品類型重合,如雙債基金、保本基金、定期支付基金,不過其上報產品的時間均早于工銀瑞信。
此外,中銀基金今年產品數量計劃在8~10只左右,“我們的產品布局會分布比較均衡,不會過于傾向哪一類型。”中銀方面表示。今年中銀基金僅申報了一只消費主題股票產品。不過,其發行節奏卻并未減速,目前已經發行3只產品,緊接著還有一只產品待發,“五一之前會有4只產品成立。”
建信基金方面并未透露今年的發行計劃,僅表示,“肯定沒有工銀瑞信20只這么多,與去年的發行數量可能差不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