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1:12:1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83萬億元人民幣,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14.2%。其中出口2.0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3.6%;進口1.7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5%;貿易順差2778.2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為貿易逆差47.8億美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出口變化趨勢還要看3月份數據,今年估計情況不會和去年有太多改變。而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兩會”期間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我國外貿增速目標大約在8%左右。
高出口增速或難以為繼
海關近日公布的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外貿凈出口增加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9.6%,外貿依存度降至47%。但相比目前美國、日本等國的外貿依存度30%,仍處于較高水平。外貿依存度越高往往代表該地區經濟越發達,比如廣東、浙江等地都是我國傳統外貿大省,同時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而最近幾年這一態勢已經發生明顯轉變,“破產”等危機也往往在出口導向性省份最為常見。2012年廣東外貿依存度已經從最高時的180%降為109%。今年“兩會”期間,廣東團很多代表、委員都強調了外需轉型的必要性。
中國過去20%以上的高出口增速恐難以為繼。商務部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下,美、歐自身都面臨巨大經濟困難,各方面對中國政策收緊。中國對外貿易欲繼續擴張美、歐市場,難度大而空間小。
商務部近兩年十分強調新興市場對“中國制造”的機遇。上述人士也坦言,中國與俄羅斯、南非、印尼雙邊貿易增長明顯快于平均增速。但也要看到,部分中國產品在新興國家市場占有率已經很高,要想再有大的發展,恐還要多費功夫。
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在上述商務部人士看來,中國應致力于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通過提升普通勞動者收入,帶動居民消費,加快經濟發展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副部長馬秀紅表示,作為一個正在不斷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在我們不斷強調擴大外需的同時,不能忽視國內市場需求對我們經濟和整體發展的拉動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志彪表示,中國過去長期實施出口導向戰略,使自己成為經濟全球化紅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顯示中國第一波“全球化紅利”已經基本結束,出口導向全球化戰略的機遇之窗正在逐步關閉。
他說,國內生產要素成本的急速上升使中國快速地喪失制造業國際代工的比較優勢,而建立新的動態比較優勢則必須基于國內市場的支持,否則中國經濟將隨著制造大國地位的下降而衰退,這是中國必須盡早終結出口導向經濟的內在動力。我們要在擴大內需條件下實施深度全球化戰略,或者發展基于內需的全球化經濟。
在劉志彪看來,我國應利用國內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和規模效應的支持,發展逆向外包,吸收國外高級生產要素為我所用;建設各種內需平臺,如以事業平臺吸收海外高科技人員加入我國產業高級化進程的研究開發領域等。
此外,促進消費和投資的組合政策也有可能在 “兩會”后陸續推出,城鎮化進程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兩會”期間表示,今年擴大內需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二是發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