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3-15 16:42:15
黃深鋼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會議期間,習近平說:“現在網民檢驗湖泊水質的標準,是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風趣的話語引得代表們都笑了起來。
今年春節后,從浙江省溫州開始,全國一些地方的環保局長被邀在受污染的河道內“游泳”,引發群眾廣泛熱議。總書記這番話,應當是表明他關注到了這一新聞事件。
群眾邀環保局長“下河”,核心在于表達對“紙上環保”的不滿。那些上百個指標全部“達標”的工業排放,和群眾用眼睛看到、鼻子聞到、皮膚觸到的感官反應形成巨大反差。春節回鄉的游子,突然發現“淡淡的鄉愁”變成“濃濃的鄉臭”,當真情何以堪。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可見,必須著眼于環保體制機制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破解當前的環保困局。
近年來,記者在走訪各地基層時發現,有的地方環保部門人手少、任務重、責任大,屬于“高危崗位”;有的地方則“環保局長”和“招商局長”一肩挑;還有一些基層環保干部訴苦,“主要分管領導都去抓經濟,環保局長根本沒權力協調”,他們甚至坦言:市長定的項目若通不過環評,最終往往也是環保局“挨板子”,“不換思路就換人”。
因此可以說,當前在基層,環保部門的權責分工上還存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之處,是導致職能部門往往對環保事件“有心無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所以,遇到污染就要求環保局長“下河”,是只打到了“蒼蠅”、沒打到“老虎”。習總書記說“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就是站在更高層面,對基層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環保監管機構建設的一種督促。
讓天藍、地綠、水凈不再是夢想,僅僅是“局長下河”怎么夠?調整經濟發展思路、完善環境評價體系、加強環保機構建設,這三方面舉措都必須同步發力,才能實現“人人可以下河”。(作者系新華社記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