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3-04-01 09:30:11
除了經濟效益不佳,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軍也承認,該景區在規劃時即處于“灰色地帶”。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當年唐末詩人杜牧揮筆寫下《阿房宮賦》時怎能想到,千年之后這一“天下第一宮”又起爭端。
近日,曾作為陜西省重點招商項目、投資2億多元的阿房宮景區,在運營13年后將面臨拆除命運,取而代之的是規模更大、耗資更多的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拆之伏筆
國家文物局始終未批復,項目規劃時即處于“灰色地帶”
秦阿房宮遺址位于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總面積約11平方公里。作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建筑群之一,1961年阿房宮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阿房宮景區破土動工,2000年正式運營。2006年,這一景區曾被評為“陜西最值得外國人去的10個地方”之一。
“這個項目是拿到市規劃局的選址意見書、市計委的立項報告和市文物局的動工函,我們才租地開工的。”秦阿房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應魁說,當時不僅為阿房宮景區辦過相應的手續,而且還是請陜西省文保中心設計的。“剛啟動時我們投入了大量宣傳,效益很好,但近幾年門口有市政工程修路,旅行社的車進不來,資金周轉不了,一直虧損也沒法再進一步修整。”他坦言,從2012年5月的一紙“拆遷通知”后,景區就越來越不行了。
除了經濟效益不佳,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軍也承認,該景區在規劃時即處于“灰色地帶”。“結合當時經濟發展迫切、遺址保護理念簡單的背景來看,地方政府認為這是個好項目,但由于國家文物局一直沒有批復,這一記‘擦邊球’其實是在默認的狀態下運轉。”
改之難題
與國際文保理念相悖,按照遺址保護方案必須拆除“違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