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8 01:03: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歷經近一年的征求意見和討論,4月2日,人社部同時發布兩份關于企業年金的文件,包括第23號文件《關于擴大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范圍的通知》(以下簡稱23號文)以及24號文件《關于企業年金養老金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24號文)。
業內人士認為,兩個文件都有利于增加投資管理機構的自主性,提升投資管理效率,在近兩年持續改革養老金管理制度的背景下將加速行業發展。
以此為契機,《每日經濟新聞》報社將于4月19日在北京舉辦 “中國企業年金高端論壇”,聚合監管機構、企業以及投資管理人,共同探討企業年金未來的發展、挑戰及創新,加強企業與投資管理人的交流與合作。
投資范圍再度松綁/
23號文稱,企業年金基金原有投資范圍規定的金融產品之外,將增加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特定資產管理計劃、股指期貨。不過,兩份文件仍規定,企業年金基金投資于各類權益類品種的資產合計不能超過總資產的30%,參與股指期貨只能以套期保值為目的。
拓寬企業年金養老金的投資范圍一直是管理機構呼吁的重點。2012年《每日經濟新聞》舉辦的“中國地方養老金投資體制改革研討會”中,國泰基金原副總經理梁之平就曾指出,在養老金投資方面,是不是可以適當放寬投資范圍,比如投入到理財產品、信托、衍生工具等投資渠道中,包括海外市場投資也是非常好的分散風險的方法。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拓寬企業年金投資范圍是在2011年修改 《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后的又一次松綁,將有助于投資業績和效率的提升。2011年的企業年金新政取消了企業年金投資股票產品20%的限制,投資股票比例上限最高可放寬至投資組合的30%。而每一次投資規章的修改都對機構的投資方式及理念帶來較大影響。
南方基金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1年新政后公司就對企業年金投資及管理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著重加強了年金的資產配置管理,逐步建立了一個長效的資產配置管理機制,成立企業年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同時推動配套考核改革措施,提出了長期化的、以絕對收益為導向的年金考核目標,并落實到基金經理的考核指標上;此外針對年金類低風險專戶資金制定了專門的風控閥值止損制度。
而此次對企業年金投資范圍改革料將進一步推進投資管理機構對投資模式的改革。據了解,目前絕大部分企業年金的委托管理是以絕對收益為方向,這與社保基金以相對收益考核的模式有所不同。由于企業委托人不太具備大類資產配置的能力,因此大部分與投資管理人的合作模式是充分授權,投資管理人需要來做自上而下的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基金公司配置大多是自下而上的體系,此前往往忽略了自上而下的配置能力,導致在市場單邊下跌的環境中無法實現絕對收益。
人社部此前發布的2007年至2011年共5年的投資業績數據顯示,企業年金平均投資收益率為8.87%,其中2008年和2011年平均投資收益為負。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投資管理人進行配置應該是全方位的,如果投資范圍只限于股和債,在股債雙殺的時候就很難得到收益。現在企業年金的投資標的加入了更多資產類別,更有助于實現絕對收益目標。
投資管理格局或生變/
同日發布的24號文則規定,企業年金基金投資管理人可發行養老金產品,養老金產品類型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固定收益型和貨幣型等。
投資管理人發行養老金產品并發售的模式即“后端集合模式”,這意味著投資管理人可以發起一個標準化產品,由若干受托人來認購。目前我國企業年金主要實行 “前端集合模式”,即由受托人發起,包括一個賬戶管理人,一個托管人,若干投資管理人,集合計劃的主體是受托人。
相較而言,“后端集合模式”更加突出了投資管理人的作用,有助于減少企業年金計劃的組合數,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這對于目前只有投資管理人資格的基金公司無異是利好。有基金公司人士認為,隨著 “后端集合模式”的推行以及投資范圍的擴大,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和投資方面的主動性有望加強。
截至2012年末,我國企業年金規模已近5000億元,基金業協會公布的12家基金管理人投資管理的規模為1862.92億元,占比37%。
投資管理規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華夏、嘉實、博時的年金管理規模分別為381億元、305億元、277億元。相較于保險機構還有較大差距,投資管理規模最大的保險公司平安養老和國壽養老管理的規模分別達到671億元和542億元。
對于基金公司而言,企業年金業務是薄利但穩定的業務,并對未來養老金市場化運作后業務開展有著戰略意義。
此前,機構們曾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爭相壓低企業年金管理費,為此具有養老金管理資格的機構2011年設立了 《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行業自律公約》來改變這種境況,規定權益類的年金計劃管理費由過去的0.3%提升至不低于0.6%;非權益類年金計劃管理費不低于0.3%。
相較于公募基金,這樣的管理費率似乎只相當于其三分之一,但由于公募近年來渠道對管理費分成比例上升嚴重,企業年金的收入反而顯得穩定而可觀了。
在公募基金規模持續縮水的情況下,不少基金公司企業年金的規模卻實現持續增長。
華夏基金近幾年管理的企業年金規模平均每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南方基金2012年末的規模較2010年也實現超過30%的增長。而如海富通、招商基金等公募和非公募業務規模相對均衡的中型基金公司,在近幾年這一輪利潤下滑潮中表現出較強“抗風險”能力。去年末海富通企業年金規模為208億元,占其總資產管理規模的32%,為業內之首。而可以看到的是,近年來海富通整體利潤雖有下滑,但幅度較小,總體保持了盈利穩定。
中國企業年金高端論壇將舉行/
盡管如此,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仍較為緩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僅有5萬家,企業年金規模近5000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于去年12月發布了 《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其中指出,盡管企業年金基金規模在2011年大幅度提高,但主要得益于覆蓋人數的增長,其覆蓋面仍然十分狹窄,對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影響也十分有限。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表示,雖然我國的養老金制度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多支柱理念建立起來的,但是企業年金的覆蓋面一直非常有限,稅收優惠激勵不足和針對中小企業設計計劃發展滯后,是導致企業年金發展過慢的兩個重要原因。
今年兩會上,取消養老金雙軌制再次成為社會呼吁的最熱門話題,且問題也越來越集中。數據表明,和在職人員的待遇相比,當前的基本養老金是在下降的。在養老金投資運營制度還未建立的背景下,作為養老金體系中重要支柱的企業年金,加大發展將可以改變這樣的局面。
《每日經濟新聞》認為,企業年金有市場化投資,也需要有市場化機制,未來,企業年金將不再是“奢侈品”,不再是國企、央企等的代名詞,是將公務員養老制度與城鎮居民養老制度接軌的重要手段。民營企業將會是未來企業年金補充的重點。企業年金的壯大,將對完善養老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推動資本市場積極改革,意義深遠。
在這樣的背景下,《每日經濟新聞》報社將于4月19日在北京舉辦“中國企業年金高端論壇”。論壇邀請了財政部、人社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以及證監會相關負責人、100余家設立了企業年金的企業相關負責人、銀行、保險以及具有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資格的基金公司、券商等金融機構,共同探討企業年金未來的發展、挑戰及創新,加強企業與投資管理人的交流與合作。
屆時,《每日經濟新聞》報社還將發布 《2013年年金項目調研報告》,分享企業員工對于年金項目的最新調研情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