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6 01:30:3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董華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董華 發自深圳
截至目前,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均已披露完畢。據 《每日經濟新聞》統計,36家基金公司去年的經營狀況也伴隨著上市公司的年報浮出水面。
記者留意到,大部分基金公司去年都出現了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少數如南方、銀華的凈利潤實現了增長。而小基金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在經營上仍然處于虧損的狀態,連年虧損已經令部分公司不堪重負。
南方、銀華利潤實現正增長/
從2012年基金公司經營數據來看,業績大多不太理想。在大型基金公司中,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出現了正增長,其他則出現利潤同比下滑的勢態。
華泰證券2012年年報顯示,南方基金過去一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較上年同期出現增長,營業收入為18.15億元,凈利潤為4.55億元,漲幅分別為11%和4%。這也是南方基金近四年來首度營收、利潤出現回升。
在行業整體利潤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銀華基金也實現了增長。西南證券2012年年報中顯示,銀華基金全年實現營業收入9.25億元,營業利潤3.24億元,凈利潤2.42億元,而2011年,銀華基金實現利潤總額2.99億元,凈利潤2.22億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銀華基金管理基金產品28只,管理規模795億元,排名持續保持行業前茅;報告期內共完成5只公募基金和8只專戶產品的募集,并新中標6家企業年金項目,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
其余大型基金公司業績均不理想。在2012年的運營中,行業龍頭華夏基金營業收入和利潤雙雙下滑,但幅度較前一年有所放緩。中信證券年報顯示,華夏基金去年營業收入為24.97億元,同比下降12%,凈利潤達6.03億元,同比下降10%,凈利潤率為24%,較此前略有提升,這或與其去年全員減薪,降低薪酬支出有關。
在招商證券2012年的年度報告里,博時基金2012年全年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分別為13.87億元和5.69億元,而2011年則分別為14.78億元、6.06億元。其2012年凈利潤為4.15億元,而此前一年凈利潤則是4.53億元。
廣發證券持有48.33%的廣發基金股權以及25%的易方達基金股權。其2012年的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廣發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合計1278.55億元,同比增長19.38%,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4.79億元,同比下降14.77%。易方達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合計2448.98億元,同比增長35.85%,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5.77億元,同比下降16.50%。廣發證券在該兩家公司上的確定收益合計近4億元。
業績出現下滑的還有大成基金和富國基金等。光大證券年報顯示,2012年大成基金實現凈利潤2.8億元,較上年下降38%。去年,大成基金仍未從“重慶啤酒”事件中恢復,偏股型產品規模持續縮水,管理費下降2.27億元,直接拖累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
基金公司收益整體下滑/
事實上,不止大型基金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基金公司整體收益都出現了同比大幅下滑。
據《每日經濟新聞》統計,長盛、興業全球、招商、海富通、諾安、景順長城和長城基金去年均錄得億元以上的凈利潤。
相比往年,長盛基金是利潤回落較大的公司之一。
根據國元證券年度報告,長盛基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56億元,同比減少31.55%,營業利潤為1.91億元,同比減少38.82%;凈利潤1.42億元,同比減少41.07%。2010年,該公司的凈利潤率高達43%,超過行業前五大公司。2011年,凈利潤率下降至36%。
截至2012年12月31日,興業全球基金總資產7.98億元,凈資產7.19億元,全年實現營業凈收入4.5億元,營業利潤2.23億元,凈利潤1.97億元。自2010年以來,興業全球基金凈利潤大幅下降,2010年、2011年凈利潤分別為2.76億元、2.25億元。2011年、2012年凈利潤降幅接近30%。 招商證券的年報顯示,招商基金2012年的營業收入為5.81億元,營業利潤為1.84億元。2011年招商基金凈利潤為1.71億元,去年凈利潤為1.38億元,同比下滑明顯。
此外,還有多家基金公司取得微薄的正收益。
根據國海證券披露的2012年年報,國海富蘭克林實現營業收入2.54億元,營業利潤6477.46萬元,凈利潤5584.24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基金公司營業利潤減少31.40%,凈利潤減少27.76%。
截至2012年12月31日,華泰柏瑞總資產5.25億元,凈資產4.29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4億元,利潤總額5168.40萬元,凈利潤3762.40萬元。
長江證券的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該公司管理的14只基金期末總份額為284.23億份,基金資產規模222.21億元。2012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2億元,同比下降9.98%;營業利潤5713.02萬元,同比下降4.86%;凈利潤4389.88萬元,同比下降9.05%。
繼前一年報虧后,東方基金在去年艱難轉盈。在東北證券年度報告里,至2012年12月31日,東方基金總資產1.66億元,凈資產1.32億元;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1.36億元,利潤總額251萬元,凈利潤116.53萬元。
對于基金公司2012年的業績表現,業內人士表示,去年基金公司利潤大多出現同比下滑,經營狀況大不如前,也是情有可原,市場行情不好,渠道費用增加,再加上其他費用的抬升,使得基金公司的利潤一再壓縮。
銀行系基金大多實現盈利/
過去一年,銀行系基金發展迅猛,尤其是工銀瑞信、中銀和建信等,憑借著強大的渠道優勢,在新產品發行市場占盡了風光。根據上市銀行的年報,銀行系的基金公司在去年大多實現了盈利。
工商銀行年報顯示,工銀瑞信去年錄得凈利潤1.97億元,同比增長10%。而中銀基金去年盈利1.79億元,同比增長4%。
去年,工銀瑞信憑借著規模上的優勢,從2011年管理費收入第17名上升到去年的13位,管理費收入達到6.3億元,是為數不多管理費出現上升的基金公司之一。
事實上,工銀瑞信的老基金去年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規模下降,管理費增收主要是依靠貨幣類產品實現。2012年,工銀貨幣管理費收入增加2512萬元,截至2012年末,去年新發行的理財7天規模保有量為270億元,累計為工銀瑞信創收3490萬元;工銀瑞信保本也獲得3045萬元的管理費收入。
今年,在工銀瑞信的戰略部署中,固定收益類品種仍舊占據主流,擬發行新產品多達十幾只。在股東工商銀行強大的渠道支撐下,工銀瑞信有意再通過這類優勢品種“名利雙收”。
在銀行系中,利潤增長幅度最大的為建信基金。根據建設銀行發布的年報,其持股65%的建信基金在2012年實現凈利潤1.31億元,較2011年增長15.93%,而2011年業績同比增幅為11.88%。建信基金已經實現了連續四年的業績增長。
此外,民生加銀基金也實現了“扭虧”。民生加銀去年借由固定收益類品種發力,規模增長約三倍,首度扭虧為盈。截至報告期末,民生基金總資產1.75億元,凈資產1.51億元,凈利潤1059.10萬元。
截至報告期末,民生基金旗下共10只開放式基金和1只封閉式基金,資產管理規模210.8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08.21%。2012年民生基金共發行公募產品5只,首發規模244.95億元;專戶產品4只,發行規模3.62億元。其中,信用雙利、紅利回報、貨幣基金的首發規模均位列同類基金第一名。
2012年末,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為人民幣681.42億元,專戶業務日均規模全年保持在人民幣139.27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人民幣1.37億元。
農業銀行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農銀匯理總資產3.69億元,凈資產3.01億元,實現凈利潤0.3億元。
事實上,渠道優勢越發重要。去年憑借著強大的渠道背景,銀行系基金新發產品得心應手,而在今年,伴隨著銀行系基金公司再添“新丁”,股東方的支持亦會支撐銀行系基金在今年的市場中大放異彩。
小基金公司生存困境加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虧損多集中于小基金公司以及一些剛成立的基金公司。在基金行業日益分化的當下,這些公司的生存狀態更顯艱難。
浦銀安盛基金和安信基金去年再度報虧。根據浦發銀行2012年度報告,截至2012年12月31日,浦銀安盛基金公司總資產6300萬元,負債總額為1900萬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200萬元,凈虧損3400萬元,與2011年基本持平,這已是浦銀安盛連續第4年出現虧損。
記者對比其2012年半年報發現,浦銀安盛基金的虧損主要出現在下半年,占全年虧損額比例達68.37%。
此外,安信基金去年營業收入為1898萬元,再度虧損4750萬元。
在內蒙君正的年度報告里,記者留意到,天弘基金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11380.33萬元,虧損1535.50萬元,影響了內蒙君正257.69萬元的凈利潤。
長江證券持有諾德基金30%股權,在長江證券的年報中,記者留意到,截至報告期末,諾德基金實現營業收入5944.78萬元,同比增長17.26%;營業利潤-1457.89萬元,凈利潤-1428.97萬元。長江證券將虧損歸咎于公司渠道基礎的薄弱,再加上銀行渠道費用的提高,對于公司而言,甚至是賠本銷售。
相比2011年,盡管諾德基金業績出現同比增長,但仍舊處于虧損狀態。
除了小基金公司外,新基金公司的經營狀況也不容樂觀。
截至2012年12月31日,長安基金營業收入總額為548.13萬元,全年虧損3310.38萬元。
西部證券2012年年度報告顯示,紐銀梅隆去年錄得營業收入5333.05萬元,營業利潤為-1568.87萬元,凈利潤為-1331.27萬元。
方正富邦2012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雙雙下滑,虧損達3833.32萬元。財通基金2012年營業收入總額為2470萬元,過去一年,財通基金虧損5366.69萬元。
當前,市場前景并不樂觀,而基金行業更是強者恒強,弱者更弱,小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日益加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