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8 01:19:21
中海集運相關人士表示,此番訂購船價較低,是抄底好時機,公司將與其他船公司合營以解決貨量不足的問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5月7日,中海集運宣布,已于5月6日與韓國現代重工正式簽訂5艘1.8萬TEU型集裝箱船舶建造合同,合同總價約42.5億元人民幣。同日,連云港宣布其參股的連云港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解散。一方面,中海集運投入巨資在韓國買船;另一方面,受累于行業嚴冬,國內造船企業紛紛倒閉或歇業。盡管2013年已進入夏天,但行業的寒潮并沒有消退的跡象,是市場真的無需求,還是國內造船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這值得反思。
昨日 (5月7日),中海集運(601866,SH)公告宣布,旗下中海集裝箱運輸(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運香港)已于5月6日與韓國現代重工正式簽訂5艘1.8萬TEU型集裝箱船舶建造合同,合同總價約6.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2.5億元)。
對于“跟風”嫌疑與運營風險的問題,中海集運相關人士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番訂購船價較低,是抄底好時機,新型超大集裝箱船舶具有低單箱成本、低油耗等優勢,公司將與其他船公司合營以解決貨量不足的問題。
單價便宜近三成 中海集運“抄底”/
“集運香港于2013年5月6日與韓國現代重工簽訂合同,購置5艘18400TEU型集裝箱船舶。”中海集運昨日公告稱,“購置上述每艘船舶金額為13659萬美元 (約為人民幣84969.9萬元),5艘合計68295萬美元(約為人民幣424849.5萬元)”。
事實上,這是繼國際航運巨頭A.P.穆勒-馬士基集團宣布向韓國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DSME)訂購20艘之后,全球第二家、國內首家航運企業訂購1.8萬TEU大船。
對此,有媒體報道曾指出,馬士基的大船即將在亞太地區下水,讓中國的集運企業有點按捺不住。因此,中海集運不惜在一季度虧損近7億元的情況下,毅然決定花費超42億元造大船。馬士基和中海集運訂造1.8萬箱船或將挑起新的一輪“裝備競賽”,中海集運成為第一個“跟風者”,未來甚至會有更多的跟風者加入。
“跟風?不是誰想跟風就跟得上的。”中海集運相關人士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表示,“我說三點:一是,1.8萬標箱大船是新型船舶,單箱成本低,單位油耗可以降低20%~30%,可以淘汰我們一些老舊船型,優化我們的船隊結構;二是,大家也看到了我們取得的低價優勢,5艘船總共不到7億(美元);三是,一季度我們業績虧損不假,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已經大幅減虧,而我們的財務狀況較好,有經濟實力支持這一訂購。”
興業證券日前研究報告稱,中海集運負債率46.3%,財務健康好于行業平均水平,2012年末擁有現金余額88.3億元,賬上現金充足,向銀行貸款融資也相對容易,對于5艘1.8萬箱船需要的42.5億元人民幣,公司資金可以支持本次造船的需求。
對于外界提及的存在貨量不足等運營風險問題,中海集運某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公司已與阿拉伯航運公司簽署了長期穩定的聯營合作協議,可以保障有充足的貨量。
值得一提的是,馬士基此前向韓國大宇訂購的20艘1.8萬TEU船單價約為1.9億美元,此次中海集運僅以1.37億美元的單價訂購,便宜了近三成。
降低單箱成本 集運業走向大船化/
隨著馬士基航運與中海集運大船的合同下單,如果再有新的集運公司加入購買大船隊伍,不由讓業界擔心是否會造成運力的進一步過剩,行業抱團取暖的努力甚至也會付之東流。
馬士基航運相關人士此前對記者表示,大船投入并不意味著運力將大增,在大船投入之后,該公司會考慮根據市場撤出同等規模運力,以保持市場的平衡。
中海集運上述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該公司原有4000噸、5000噸的一些船舶已經快到退休年齡,新船的加入是為了淘汰老舊船舶,因此該公司總的運力不會有太大的增加。
“從現有的經驗來看,更大的集裝箱船在裝載率較好的情況下將更具市場競爭力,集運業在朝著大船化的方向發展,8000箱以上的大船是未來運力增量的主要來源。”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大船具有更低的單箱固定成本和更低的燃油單耗優勢,船舶大型化是集運航運長期發展趨勢。”
某航運業分析人士也表示,短期來看,由于需求低迷、新船不斷交付,今年二、三季度運價有可能低于去年同期。但受限于班輪公司的財務情況,行業再大規模訂船的可能性不大,集運的拐點有望在2015年出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