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全部

每經網首頁 > 全部 > 正文

中國必須抓住新一輪全球化紅利

證券時報 2013-05-21 15:02:36

開放創新已經成為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趨勢,中國如何利用新一輪全球化紅利促進向創新驅動型國家轉型意義重大。

張茉楠

經濟內生增長乏力、宏觀經濟政策收窄以及產業競爭力下降讓我們更加聚焦中國創新。事實上,經濟的全球化、資源配置的全球化,以及技術的全球化使一國不可能具有壟斷創新的能力,也不可能擁有創新所需的全部資源和技術,完全獨立和封閉式的創新變得更加困難。開放創新已經成為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趨勢,中國如何利用新一輪全球化紅利促進向創新驅動型國家轉型意義重大。

第二波全球化紅利正在展開

從趨勢上看,中國第一波全球化紅利將趨于結束,而第二波全球化紅利正在展開。有別于依托低要素成本參與國際分工所獲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紅利,所謂第二波全球化紅利,就是通過利用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吸收國外高級生產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等來推動中國經濟升級,并最終實現創新驅動型經濟所帶來的發展紅利。

近些年,中國國內生產要素價格攀升、土地供應趨緊、勞動力供應結構性短缺,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相對減弱,部分外需導向型、勞動密集型外商投資企業經營面臨一定困難。然而,總體看,中國吸收外資的綜合優勢并未明顯減弱。首先,中國國民經濟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長,擴內需政策將進一步激發國內市場增長潛能,逐步提高的勞動力素質和相對完備的配套能力為吸收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外商投資創造了發展條件;其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進和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措施的實施為提高外資質量和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撐,區域差異和多層次勞動力繼續為多類型外商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此外,外商投資環境整體改善,外商投資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涉外法律法規日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及執法力度顯著增強,跨國公司依然看好在中國的長期投資前景。

開放創新“蛙跳”

機會來了

當前,中國為適應全球經濟形勢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做出的主動的戰略調整,也是中國給自己、給世界主動創造的一種戰略機遇,對中國戰略思維能力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挑戰。中國技術轉移和技術成果轉化率低的格局正在發生積極改變,而這正是得益于技術合作和接受外部的技術轉移,通過開放創新可以由“危機”到“轉機”。

研究數據顯示,最近幾年,來自國外的科研經費以及技術轉移的項目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發達國家同中國開展合作研究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通過振興高端制造業、開始“再工業化”,以及擴大服務出口,向中國轉移技術等方式,來實現自身的經濟再平衡。從產業技術創新規律看,由于高科技產品研發投入大,并且產品生命周期短,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形勢下,要分攤研發成本,必須走大量出口的路線,提高產品銷量,依靠規模化的海外市場獲得與研發投入成正比例的利潤。

中國吸收外資面臨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競爭。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體呈現回升態勢,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持續提高,現金持有量創歷史新高,未來可能出現新一輪跨國投資增長高潮。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科技產品出口的巨大市場,商務部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1年,中國進口高技術產品從560億美元增至4630億美元,年均增幅23.5%。同一時期自美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則由2001年占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16.7%降到2011年的6.3%。根據相關預測,未來10年內中國高科技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20%~40%。意味著更多的通過開放創新和合作創新的模式,接受全球的產業轉移以及自身的產業升級,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新興的產業轉移基地和研發中心,這無疑是中國實現開放創新“蛙跳”的一次重大機遇。

中國開放型經濟空間巨大

可以說,未來全面提高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空間還十分巨大:

一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中國有較大的空間。一方面,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資料,中國吸收FDI存量的人均規模長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是2011年,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8%,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下降。未來中國需要進一步在提高吸引外資數量的同時,增強吸引外資的質量。引導外商投資高附加值制造領域,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強化外商投資作為引進技術和智力的重要載體作用;促進東部地區吸收外資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優化利用外資區域結構,特別是外資推動中國創新能力方面空間巨大。

二是中國進一步降低市場壁壘的空間也較大。金融開放度指標顯示,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國際金融市場來看,中國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空間巨大。隨著經濟實力提升,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伙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人民幣區域化的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同時也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工業制成品的關稅稅率,繼續加大對外資的開放力度,加快高新技術進口,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參與核心技術研發。

三是在推動政府效率提升和市場化機制方面空間更大。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積極穩妥推進簡政放權,著力構建服務型政府,要減少政府直接干預,花力氣促進科研和自主創新的發展,特別是在政府采購方面要更加透明公平。從長遠來看,凡是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均有較高的機會參與國際市場的政府采購。因此,全球化紅利并沒有減少甚至消失,只要中國善于利用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高級生產要素,不斷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攀升,它依然能夠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創新空間,中國還將是第二輪全球化紅利和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原文鏈接 :http://epaper.stcn.com/paper/zqsb/html/epaper/index/content_472181.htm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張茉楠 經濟內生增長乏力、宏觀經濟政策收窄以及產業競爭力下降讓我們更加聚焦中國創新。事實上,經濟的全球化、資源配置的全球化,以及技術的全球化使一國不可能具有壟斷創新的能力,也不可能擁有創新所需的全部資源和技術,完全獨立和封閉式的創新變得更加困難。開放創新已經成為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趨勢,中國如何利用新一輪全球化紅利促進向創新驅動型國家轉型意義重大。 第二波全球化紅利正在展開 從趨勢上看,中國第一波全球化紅利將趨于結束,而第二波全球化紅利正在展開。有別于依托低要素成本參與國際分工所獲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紅利,所謂第二波全球化紅利,就是通過利用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吸收國外高級生產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等來推動中國經濟升級,并最終實現創新驅動型經濟所帶來的發展紅利。 近些年,中國國內生產要素價格攀升、土地供應趨緊、勞動力供應結構性短缺,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相對減弱,部分外需導向型、勞動密集型外商投資企業經營面臨一定困難。然而,總體看,中國吸收外資的綜合優勢并未明顯減弱。首先,中國國民經濟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長,擴內需政策將進一步激發國內市場增長潛能,逐步提高的勞動力素質和相對完備的配套能力為吸收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外商投資創造了發展條件;其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進和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措施的實施為提高外資質量和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撐,區域差異和多層次勞動力繼續為多類型外商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此外,外商投資環境整體改善,外商投資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涉外法律法規日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及執法力度顯著增強,跨國公司依然看好在中國的長期投資前景。 開放創新“蛙跳” 機會來了 當前,中國為適應全球經濟形勢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做出的主動的戰略調整,也是中國給自己、給世界主動創造的一種戰略機遇,對中國戰略思維能力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挑戰。中國技術轉移和技術成果轉化率低的格局正在發生積極改變,而這正是得益于技術合作和接受外部的技術轉移,通過開放創新可以由“危機”到“轉機”。 研究數據顯示,最近幾年,來自國外的科研經費以及技術轉移的項目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發達國家同中國開展合作研究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通過振興高端制造業、開始“再工業化”,以及擴大服務出口,向中國轉移技術等方式,來實現自身的經濟再平衡。從產業技術創新規律看,由于高科技產品研發投入大,并且產品生命周期短,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形勢下,要分攤研發成本,必須走大量出口的路線,提高產品銷量,依靠規模化的海外市場獲得與研發投入成正比例的利潤。 中國吸收外資面臨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競爭。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體呈現回升態勢,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持續提高,現金持有量創歷史新高,未來可能出現新一輪跨國投資增長高潮。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科技產品出口的巨大市場,商務部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1年,中國進口高技術產品從560億美元增至4630億美元,年均增幅23.5%。同一時期自美進口的高技術產品,則由2001年占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16.7%降到2011年的6.3%。根據相關預測,未來10年內中國高科技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20%~40%。意味著更多的通過開放創新和合作創新的模式,接受全球的產業轉移以及自身的產業升級,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新興的產業轉移基地和研發中心,這無疑是中國實現開放創新“蛙跳”的一次重大機遇。 中國開放型經濟空間巨大 可以說,未來全面提高中國開放型經濟的空間還十分巨大: 一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中國有較大的空間。一方面,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統計資料,中國吸收FDI存量的人均規模長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是2011年,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8%,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下降。未來中國需要進一步在提高吸引外資數量的同時,增強吸引外資的質量。引導外商投資高附加值制造領域,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強化外商投資作為引進技術和智力的重要載體作用;促進東部地區吸收外資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優化利用外資區域結構,特別是外資推動中國創新能力方面空間巨大。 二是中國進一步降低市場壁壘的空間也較大。金融開放度指標顯示,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國際金融市場來看,中國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空間巨大。隨著經濟實力提升,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伙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人民幣區域化的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同時也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工業制成品的關稅稅率,繼續加大對外資的開放力度,加快高新技術進口,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參與核心技術研發。 三是在推動政府效率提升和市場化機制方面空間更大。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積極穩妥推進簡政放權,著力構建服務型政府,要減少政府直接干預,花力氣促進科研和自主創新的發展,特別是在政府采購方面要更加透明公平。從長遠來看,凡是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均有較高的機會參與國際市場的政府采購。因此,全球化紅利并沒有減少甚至消失,只要中國善于利用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高級生產要素,不斷向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攀升,它依然能夠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創新空間,中國還將是第二輪全球化紅利和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原文鏈接:http://epaper.stcn.com/paper/zqsb/html/epaper/index/content_472181.htm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