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5-25 22:45:25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5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著名金融學家陳雨露在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發布的《走向核心國家——中國的“大金融”戰略與發展路徑》大型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應該設立金融失衡指數。
報告中提出了“金融失衡指數”所疊加的多重基本指標,包括社會融資總量、投資、企業杠桿、利差水平、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報告認為,這些指標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金融體系的“融資泡沫”、實體經濟的“投資泡沫”以及與此相伴隨的“資產價格泡沫”的發展程度和演化路徑。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這一熱點問題,報告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和發展路徑。陳雨露指出,“英鎊和美元成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分別用了55年和50年”,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是一個漸進而長遠的過程,“未來30年(即到2040年),中國應該通過兩個‘三步走’戰略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三步分別是:第一個十年(即2010年——2020年)是“周邊化”,即完成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使用;第二個十年(即2020年——2030年)是“區域化”,即完成人民幣在整個亞洲地區的使用;第三個十年(即2030年——2040年)是“國際化”,使人民幣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關鍵貨幣。在人民幣充當世界貨幣的功能上,第一步是“貿易結算化”,即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充當國際結算貨幣;第二步是“金融投資化”,即人民幣在國際投資領域中作為投資貨幣;第三步是“國際儲備化”,即人民幣成為國際最重要的儲備貨幣之一。
同時報告還提到,資本帳戶開放應在2015-2020年之間完成;利率市場化可在2017年之前完成。報告指出,要有效把握資本賬戶開放的節奏和秩序,使利率市場化改革與資本賬戶開放的實際進程相匹配,防止改革進程錯配所導致的各種潛在風險。
陳雨露表示,在2017年完成利率市場化,一方面是國際經驗數據作參考,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匯率市場化相配合,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中國改革節奏是先內后外,根據我們的改革次序、改革節奏先內后外的原則,匯率市場化要在2017—2020年之間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在此之前,希望利率市場化能夠基本完成,這樣在2020年中國基本建成創新型國家和基本發展方式轉型完成之后,金融價格形成機制就會完全市場化,如果沒有這樣的銜接就會出現大量的套利行為,所以一方面要考慮到次序,另一方面考慮匯率市場化和利率市場化的銜接。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