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基金

每經網首頁 > 基金 > 正文

大型基金公司人事震蕩進入“活躍期”

2013-06-03 01:31:5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2012年的基金行業高管離職潮在今年年初出現短暫的停滯后,最近一段時間再度進入“活躍期”。幾乎是同一時間,五、六家位于行業排名前列基金公司的高管傳出“出走”的消息。

這些傳聞中的華夏基金、博時基金、富國基金已被證實,而另一些公司——國泰基金和華安基金亦先后傳出消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新基金法”時代,新的法律制度安排為以高級管理人員為主的專業人士提供了新的選擇,這可能將導致行業人員又一次頻繁流動。不過這次流動的方向則可能是逆勢而行——從“大而全”流向“小而美”。

“出走”消息不斷/

近期頻頻傳出離職的信息亦縈繞在國泰基金擔任總經理6年的金旭和華安基金擔任總經理3年的李勍身上。

雖然上述的離職傳聞并沒有得到相應公司的明確答復,但市場卻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而如果真是如此大面積的高管變動,對相應基金公司和基金行業而言,顯然并不是一件幸事。

在此之前,從業多年并頗具口碑的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和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劉文動也傳出離職消息并最終被證實。

在竇玉明接手富國基金的5年時間中,公司從400億元規模成長至千億水平,擠入行業第一梯隊。基本完成了竇玉明就任當初所設想的發展規劃——在股票投資之外,將債券投資和數量化投資打造為拳頭產品;饒剛引領的固定收益團隊和李笑薇打造的量化投資團隊成為公司兩大招牌。

竇玉明的離開對于富國基金的人心無疑是一場大震動。有富國基金人士表示,“無法想象沒有竇玉明之后的富國基金。”

另外,華夏基金在經歷了前期劇烈的人事變動后,分管投資的副總經理劉文動的離開只是給這潭并不平靜的湖水再投一塊石頭。

劉文動于2006年加盟華夏基金,不久后升任投資總監,2011年進一步提拔為公司副總經理,分管投研。不過一年后,劉文動卸下掌管的3只基金,不再兼顧投資崗位,而是“專注于管理”。不過,在劉文動的投資管理生涯中,其參與管理的3只基金并沒有收獲贊譽。

劉文動的去向尚未明確,有業內人士稱其將與華夏此前諸多出走的基金經理一樣,開創自己的私募基金。

“小而美”的誘惑/

隨著公募行業競爭日益加劇,一個好的“領頭人”成為極度稀缺的資源,不少公司久覓而不得。誠然高級管理人員的去留都是雙向選擇的結果,但如今專業人員的“主動權”出現明顯提升。

一些在職業生涯中積累了聲譽的高管們,在陪伴企業長大之后卻開始向往“小而美”——規模不大、人員不多、品牌不響但管理人具有絕對話語權的基金公司。有基金業內人士用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這種選擇,“尊重”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成為選擇背后的主要動因。

竇玉明的下一站中歐基金,不僅是將其作為人才也是作為股東引入的,有消息稱,除了表面上中歐基金給竇玉明5%的股權激勵外,北京百駿投資有限公司還為其代持了20%的股權。不過,該消息并未得到當事人的證實。

如果消息成真,這對于原股東和竇玉明而言,都是一次帶有風險的嘗試。雖然2012年中歐基金股票型基金整體業績表現優良,但公司境況并未出現顯著改善。截至2012年底,中歐基金資產管理規模100億元,行業排名51名,當年公司凈利潤虧損2400萬元,較前一年擴大了一倍。股權安排將未來雙方的榮辱和利益都捆綁在了一起。

有基金公司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大型基金公司的知名管理人“入股”小基金公司或新基金公司的情況可能會越發普遍。

今年6月1日實施的新版 《證券投資基金法》,從資質方面對基金公司股東準入門檻大幅降低,并使得個人能夠成為基金公司主要股東。近日征求意見的配套規定 《公開募集征求投資基金管理人管理辦法》又進一步對要求做了細化,這為基金公司的個人股東掃清了制度上的障礙。此外,基金法和管理辦法均有相關條款鼓勵基金公司結合自身實際,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除了從“大”到“小”的職業生涯轉換模式外,新基金法實施后,同樣是做公募業務,選擇卻更加多樣化。有前基金經理開創的私募基金即將回歸公募行業;也有原來的“客戶”搖身一變為同行。

對于這些高級管理人才而言,更優厚的選擇同時也意味著更繁重的責任。

行業格局的變量/

近年來雖然基金行業格局會出現一些局部微調,但整體層級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前五大龍頭公司依然是固定的面孔,100億元左右規模的小基金公司卻始終難以掙脫桎梏長大。股權激勵安排實施后,行業是否能出現新的格局變化仍是一個疑問。

有業內人士對此保持樂觀,“這個行業里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以往小基金公司沒有太大優勢吸引到一流的管理和投資人員加入,但現在一切皆有可能。”

不過,有時過往的成功并不一定能夠復制,即便有了股權激勵的“甘霖”,不同公司的“土壤”以及“生態系統”卻都對管理層構成考驗。

據了解,早前成立的一批新基金公司中,一些公司在吸引管理層時已談到股權激勵的安排,也借此吸引了一批具有光鮮頭銜的管理人加盟,但實際合作結果卻不甚理想,最終不歡而散,公司尚未盈利,所謂的激勵當然也化為泡影。

事實上,不少大型基金公司也在進行股權激勵的設計,以希望成為挽留人才的砝碼。南方基金董事長吳萬善明確表示,公司已經設計了相關方案,將在新基金法實施后率先進行。他也談到,“基金公司股權激勵僅是一個方面的作用,并不能說有了股權激勵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資產管理行業本身就受到各種因素制約,不能將股權激勵當成萬能良藥。”

不過,銀行系為代表的大型國企控股的基金公司則可能缺席這場盛宴。

有銀行系基金公司管理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據其了解公司并沒有股權激勵方面的意圖。“銀行系基金公司最強大的資源不是管理者,而是股東,因此沒有理由把股份給你(管理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